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了30000吨白银,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7000吨到10000吨。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1/4到1/3。自16世纪中期起,明代经济越来越在银本位的基础上货币化,白银和贸易的刺激作用及其引起的经济扩张在中国南方尤为显著。“交易皆用白银,白银流通全省。”商人们向农民预付定金,日后收取他们的农产品。土地使用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出现水稻田被非食品类经济作物挤占的情况。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帝国》

材料二   清初由于防备成功的反清活动,实行海禁政策,中外贸易除犯禁走私外,只能通过葡萄牙人侵占的澳门从陆路进行。康熙年间随台湾的回归而开放海禁,允许国内商人在一定条件下出海贸易,外国商人在指定的口岸通商,口岸是上海、宁波、泉州、广州。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只保留广州一处。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进出口的主要商品。导致欧亚贸易扩大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白银大量流入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对外贸易的变化。
(3)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总体发展趋势。
2020-09-21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大练习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创立于康熙时期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这个位于珠江边上的中外交易场所,洋船聚集,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十三行年上缴税银超过百万,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皇室的经费开支,通过粤海关输送宫中。十三行商人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经济实力的显赫。自1788年到1820年,广东行商向政府捐献,平均每年超过10万两白银,换来许多官衔和职务。清朝皇帝素以西学和洋货为奇,十三行因其特殊的商贸地位,成为宫廷所需各类人才的中转站和奇异洋货的供应地。

——摘编自《盛极一时的天子南库:清朝天子眼中的广州十三行》

材料二 东印度公司拥有全球性的治外法权和刑事豁免权;它不仅纳税,还向地球上三分之一的人口收税;它不仅频繁与世界各国政府合作,而且在这些政府不听话的时候,更频繁颠覆它们;它不仅多次遭到世界各国武装力量的攻击,而且更多次自费组建武装力量攻击世界各国……当这家公司的董事会作出决议的时候,从白金汉宫到紫禁城,地球上每一位帝王都要侧耳倾听。如果没有这家公司,英语绝无可能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第一语言。放眼全球,这家公司不怕任何帝王将相,只怕广州十三行。

——罗三洋:《海上丝绸之路的绝唱——广州十三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比较清朝广州十三行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同时期中西方社会历史特征分析为什么东印度公司“不怕任何帝王将相,只怕广州十三行”?
2020-07-2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战国时期,土地商品化的趋势加速了土地兼并,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与此同时,经商、务工与营农之间的经济收益差距已成为现实的社会认识。工商业经营的丰厚利润使人们趋之如鹜,弃农经商的盛行成为统治者忧虑的社会问题。面对商品经济对农业经济的冲击,统治阶级开始思索解决的办法。

——宋娟《古代政府干预商品经济政策渊源》

材料二   宋代因西北陆路通道阻塞,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与宋通商的国家除了日本、高丽以外,还有散布于印度支那半岛、南海群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东北非洲海岸的海南诸国与西天诸国共50多国……两宋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等处设置市舶司与市舶务,主管进出口贸易……市舶收入不少,仁宗皇祐年间,岁入53万余贯,南宋高宗时达到200万余贯。

——李春裳、侯力《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三   清朝统治者幻想关上“天朝”的大门,以永保长久统治。但是,这种消极落后的政策,既不能阻挡住凶恶的欧美侵略者,也不能减轻侵略的祸患。资本主义的本性就是要侵略殖民地,闭关政策既不能影响和改变外国资本主义本性,也不能妨碍它们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发展,反而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窒杀了中国的生机和进取精神,造成了沉闷、闭塞、停滞、倒退,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差距越拉越大。它是徒劳无益而且十分有害的政策。

——摘编自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导致“土地商品化趋势加速”的制度因素。当时统治者忧虑的社会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治阶级解决此“忧虑”的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3)根据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朝的闭关政策。
2020-09-09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中外许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中和从不同的方面,都得出了“中国经济在宋代出现飞跃,达到了顶峰,而后发展减缓,最后陷于停滞”的结论…宋代城市的商业已形成了庞大的网络,这一网络是由点到面的结合形成的,点是深入都市的坊巷和遍布全城的各种商肆,面即是铺店林立、位于全城的中心地区的商业区。那种不受时间和区域限制的商业活动在宋代出现了,不仅在城里可以设立商铺,就连城郊和乡镇也有了草市。由于开封地处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和金水河的交汇处,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一带的物资可以很方便地运抵京都,从而使开封处于“天下之枢”“万国咸通”的有利地位。茶坊酒肆内金翠耀目,其菜肴可谓是“八方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南宋时的都城临安,同样也是四方商旅云集,天下诸货交汇,商业发达,买卖生意昼夜不绝。来自海外的各色奇珍异宝、日用品和香料等物,都可以在这儿买到。

一摘编自杨孝鸿《中国时尚文化史·宋元明卷》

材料二   187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4.1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9%。这时的工业生产基本上集中于美、德、英、法四国。随着美、法、德等国变成工业国,即进入“世界城市”的行列,在扩大了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英国已不再拥有垄断地位。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垂直型国际生产分工,就是宗主国与殖民地附属国之间、“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之间的分工。

——摘编自郭吴新《20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格局》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在宋代达到了顶峰”的原因及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初世界贸易格局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比,“中国经济最后陷于停滞”的政策因素。
5 . 面对海洋,中国和西方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态度。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材料三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四     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3)材料三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
2020-08-2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摘编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2020-08-20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廷三令五申,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然而,屡禁不止,民间开海呼声与违柴出海行为从未间断。海上走私贸易愈禁愈盛,尤其是自嘉靖三十一年起,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债患。时人认识到,要消除倭患,保卫海疆安全,最好的办法是疏而非堵。闽、浙、粤三省官员:不断上奏,诸宽海禁,与主张严禁的官员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开海与禁海之争。隆庆初年,明廷同意福建巡抚涂泽民所奏,宣布开放海禁,漳州、泉州之民“准贩东西二洋”.开海政策持续五十余年,不仅在明后期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对沿用两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的否定,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

——摘编自涂丹《明代禁海与开海之争》

材料二   康熙时本有四口通商的规定,但几十年间,外国商船绝大多数开赴广州贸易,形成了固定的贸易路线和惯例。乾隆十二年(1717年),西班牙商船到福建、厦门贸易。当地官吏认为“吕宋(指西班牙)为天主教长,漳泉风俗浇漓(民风不淳朴)。此等夷船终不宜使之源源而来,拟俊夷船回掉之日,善为慰遣,不使复来”.清廷的复示是:“此等贸易,原系定例准行;今若不令复来,殊非向来通商之意.慰遣之处,可以不必。”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正式颁布谕旨,明确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日,乾隆正式颁布谕旨,明确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

——摘编自《清世祖实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隆庆初年开海的原因。结合所学,评析隆庆年间的开海政策。
(2)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初年福建地方官员和清廷在对待西班牙商船贸易问题上的分歧。结合所学,分析乾隆后期从“四口通商”转变为“一口通商”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精时期对外政策的基本趋势。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初,日本一些失势的武士、破产农民与方国珍、张士诚残余一起入寇滨海州县。1374年朱元璋开始海禁,明成祖时恢复市舶司,从事朝贡贸易,并派郑和七下西洋,海外诸国也纷纷搭乘宝船赴京朝贡,宗主和藩属关系进入鼎盛时期。仁宗即位初便禁止生产宝船。宣德年间,连郑和下西洋航海档案,都被付之一炬。后来朝贡贸易也逐渐衰落。到明穆宗时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随着福建、广东沿海开放,中国的生丝、丝绸和茶叶源源不断的销往西方,国内外市场通过东南沿海贸易港口与欧洲、东南亚、日本和西亚等地联系起来,传教士东来,中西交往增多,全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并没有凭借大量白银的流入而发展起来,整个社会几乎处在奢侈享乐之中,统治的腐朽与衰变更加严重,民间出现的巨商大贾奢靡生活,却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没有去科技创新,西方常用的海运保险、合伙经营、信用担保等

跨地域贸易经验和运作方式,没有被中国人采纳。已深度闯入经济全球化的明朝,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也很剧烈。由于西方发生金融危机,白银流入明朝数量的减少,通货紧缩,再加上西班牙人、荷兰人横行海上,此后明朝又三度禁海。1639年崇祯重开国门,开放海禁,然而这一切似乎来得太迟了,就在短短五年后,崇祯皇帝用一根绳索把大明朝缢死在一颗老枯树上,历史以无情现实再度诠释了“成也海禁败也海禁的辩证法”。

——摘编自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明代社会转型的案例,蕴含了近代化的诸多启示。请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外历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11-10更新 | 179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蹙,转而为盗。”

——赵文华《明代海禁政策述论〉

禁越严而寇越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

——李金明《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

材料二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把中国最大城市上海推上舞台,等于向世界宣告中国改革开放将扩大范围、提高层次,继续推进。……2008年,浦东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人民币增长到了2007年的2750.76亿元,占上海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的1/4、进出口贸易的1/2和外商投资总额的1/3。

——摘编自(美)库恩《中国3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海禁”政策造成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浦东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的原因,并用一句话概括浦东开发开放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地位。
10 . 阅读材料,并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根据考古,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发现。……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50个,其中宋代海舶直接到达的有20多个(当时)。……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摘编自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朝廷“禁频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清髮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产,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闲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2020-06-1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