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成功的大一统帝国,必然也是能够成功与商人集团合作,接纳商贸秩序的帝国。唐王朝得到粟特人的协助,得以成功地经略西域,一旦双方决裂,唐人变成文化保守主义者,他们也就永远失去了中亚。宋元能够从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中获得好处,也是因为友善阿拉伯商人。明初一旦禁海,有不在少数的临海子民参与或主导倭寇组织。

——摘编自张笑字《商贸与文明·现代世界的诞生》

材料二   长期以来,穆斯林商人一直是欧亚商路的主宰者。从7世纪开始,来自波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水手和商人开始学着借助季风的力量前往印度。到8世纪20年代,穆斯林水手最远到达了中国的沿海地区。唐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非常开放的态度,中国的艺术明显受到波斯和阿拉伯的影响。宋朝依然与伊斯兰世界进行贸易。

——摘编自(英)安德鲁《世界史》


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商贸与文明”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7-15更新 | 578次组卷 | 11卷引用:选必3第2单元(基础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史上通常称16世纪前后为西欧商业资本主义振兴的阶段。但商业资本主义并不必然导致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大转换,因为这还是一种积累性变迁。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海外扩张,使地中海商业转移到大西洋上,出现了新的生机。新航路的开辟,使具有开拓进取和冒险精神的新兴资产阶级快速在经济上崛起,传统的经营模式也被新生的股份公司逐步取代,商业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摘编自张古来《新航路开辟研究新探》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在对外交往方面总体呈保守姿态,从明朝的“海禁”到清朝的“闭关锁国”,保守倾向越来越严重,经济和贸易政策越收越紧。与此同时,中国的私营手工业逐渐占主导地位,社会商品流通不断扩大,并广泛使用白银,进一步引发商业资本的活跃,出现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于是,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刺激下,对外交往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陈忠海《历史上的两种“闭关锁国”》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统一后,清政府即派人前往江浙和闽粤,察看沿海情况,以定可否开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取消禁海令,第二年(1685年)于广州、漳州(厦门)、宁波和镇江的云台山四处分别设置了粤、闽、浙、江四个海关。在行政上,各海关属户部管理,海关监督直接向户部和皇帝负责。《粤海关志》上说:“天下海关,在福建者辖以将军。在浙江、江苏者辖以巡抚,惟广东粤海关专设监督,诚重其任也。”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第五卷)

材料二   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地点与年代一览表

通商口岸设关年代通商口岸设关年代通商口岸设关年代
上海1854芝罘1863秦皇岛1902
广州1859琼州1876江门1904
汕头1860芜湖1877长沙1904
福州1861温州1877安东1907
镇江1861蒙自1889满洲里1907
宁波1861沙市1896海拉尔1907
天津1861杭州1896齐齐哈尔1907
九江1861苏州1896哈尔滨1907
厦门1862梧州1897长春1907
汉口1862腾越1900奉天府1907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代设置海关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中国海关设置的空间演进特征,并说明其产生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明朝后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自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亚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相联系,白银货币化成为明朝后期到清朝引人瞩目的现象。明初以铜钱、纸币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明朝中期,朝廷被迫弛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变质、易分割、价值高等优点,其货币化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时期的中外交往活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独口通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初期的海禁政策,对于政府的税收和社会的安定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1684年,康熙皇帝下令准许人民出海贸易,随后又在福建厦门、广东广州、浙江宁波及江南松江先后设立海关,负责管理与外国通商事宜。海外贸易在此时得到一定恢复。但从康熙末年起,海外政策又转向保守,严格限制出海船只的规模和数量,并且对出口商品也有诸多限制,同时还禁止人民侨居外国。到乾隆年间,清政府对于口岸互市的限制和管理更加严格起来,仅限广州一地通商,并严禁私自交易。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委顿,沿海经济日趋萧条,给当地居民造成严重后果,以致有用四五千金建造的大船,任其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摘编自刘隽永《明清两朝保守主义的海外贸易政策》

材料二   重商主义在英国的良性发展,对当时英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着重体现在为英国和殖民地商业利益而垄断帝国贸易的“航海法”:即硬性规定殖民地输出商品必须先到英国,殖民地进口商品必须经过英国;进出口货物必须由英国或英属殖民地船只装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通过——系列商业战争和殖民战争,先后打败了航海和商业上的劲敌荷兰与法国,夺取了它们的大量海外殖民地。1654年通过《英葡条约》,英国把葡属殖民地置于自己保护之下。由此,英国确立了对大片地区的殖民统治及商业特权。18世.纪头70年,英国海外贸易的增长势头较大,1700年英国出口量占国民产量的8.4%,1760.年上升为14.6%,出口增长占国民产量增长的51%,推动了英国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促进对外贸易,英国政府不断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最终于19世纪60年代初确立了自由贸易制度。

——摘编自林秀玉《英国对外贸易现代化进程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重商主义政策的重要作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贸易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
6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831349年间,瘟疫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到整个欧洲。在这场灾难中,死亡人数是无法被确知的:但我们知道,欧洲损失了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在部分人口密集的域镇,死亡率甚至超过了50%、此外,修道院也是重突区之一,大堂国照顾垂死的人而染病身亡。

——摘自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

材料二   年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13001500


——摘自朱迪斯·M   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

材料三   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依据他的观点,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不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相反,它只出现在少数的两到三个地方,这些地方所呈现的景象代表了那个期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下表是不同时期“世界时间大挪移”的概况。

中国西安、洛阳
公元前202220罗马
6世纪以后中国
13世纪以后逐渐向西方转移
18世纪世界时间的钟摆彻底离开了中国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饥荒、大癌疫给中世纪西欧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从经济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说明13-18世纪“世界时间大挪移"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65年起至1815年止,共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西班牙政府每年派遣一艘至四艘载重由三百吨至一千吨不等的大帆船,横渡太平洋,来往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在16—18世纪间,每年由大帆船自美洲运往菲律宾的银子,有时多达四百万西元(即比索),有时只有一百万西元,但以二三百万西元的时候为居多……这四百万西元当中,至少有一半甚至更多一些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材料二   事实证明,朝贡社会不能容忍那些可能引起重大进步的技术创新。他们拥有充足的人力:自由民、农奴或奴隶,相对于研制新型机器来说,使用人力劳动更加廉价。朝贡社会不仅缺乏技术创新的刺激因素,也缺乏进行此类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意愿,精英人士把从事此类活动视为有失身份。他们研究天文学,预测日食和月食,但连独轮小车都发明不出来,而正是这些简单的装置,使人力和畜力的劳动效率实现成倍增长。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史纲:人类历史的谱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东西方经济地位发生转变的原因。
2020-02-05更新 | 699次组卷 | 6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检测题3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并非内陆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中国古代不乏向海洋谋求民生利益的卓越人物,但他们主要着眼于鱼盐之利,较少侧重航运的展开。中国古代交通事业中,侧重点是在陆上而非海上,海洋交通未能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虽然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人们没有忘记祭水,但河川总是置于海洋之前。明朝时期的郑开阳在《海防图论》、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提出“经略海上”的构想,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而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标。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成就与局限》

材料二   从古代世界的希腊、腓尼基、罗马到近代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在欧洲的文化中,海洋总是与商业贸易紧密相连。实际上由古至今,各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根本出发点都是源于争夺海洋中的无限利益。除了欧洲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新航路的开辟更是把贸易范围扩大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广阔的殖民地,海洋迅速成为了创造财富和扩张领土的一个重要途径。

——摘编自刘家沂等《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海洋文化的特点,并分析近代欧洲重视海洋的原因。
9 . 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 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 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得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