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东西洋考》记载:“(明)隆庆改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隆庆六年,郡守罗青霄……议征商税,以及贾舶……万历三年,中丞刘尧海请税舶以充兵饷,岁额六千……于时商引俱海防官管给,每引征税有差,名曰引税。”据此可知
①政府完全放弃海禁政策   ②允许私人进行海外贸易
③政府设置机构管理外贸   ④商税是军饷的主要来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 . 《粤海关志》中记载:“国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至二十五年,洋商立“公行”,专办夷船货税,谓之“外洋行”。”此处的“国朝”指的是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3 . 海外贸易的变化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二19世纪前期中国皇帝认为“富足的中华上国无需外来货物,仁慈的皇帝允许通商乃是一种对洋人赐恩的标志及使其感恩戴德的手段”。(清朝)广州贸易的特征,是朝廷授权“十三家”称为行的商号,作为唯一的对外贸易代理人。

——选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浙江的明州是宋元时期主要外贸港口之一,请写出它在材料一示意图中的对应标号。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促使南宋海外贸易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前期的海外贸易具体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与南宋相比,清代前期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简述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蹙,转而为盗。”

——赵文华《明代海禁政策述论〉

禁越严而寇越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

——李金明《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

材料二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把中国最大城市上海推上舞台,等于向世界宣告中国改革开放将扩大范围、提高层次,继续推进。……2008年,浦东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人民币增长到了2007年的2750.76亿元,占上海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的1/4、进出口贸易的1/2和外商投资总额的1/3。

——摘编自(美)库恩《中国3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海禁”政策造成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浦东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的原因,并用一句话概括浦东开发开放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地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康熙十一年(1672年),清政府规定;如将违禁出海贸易之人,不行举首,反以外海作为内地,或为隐匿,或擅给印票,往来侦探、通商漂海,皆革职提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沿海地区开放通商口岸,准许中国商人出海贸易,随后又正式成立—浙、江、闽、粤四海关,统一管理对外贸易。这一时期,导致清政府海洋政策变化的直接背景是
A.收复台湾B.平定三藩之乱
C.列强染指中国东南沿海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020-03-31更新 | 240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同时,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的对外开放,但是限制极为严格。其中乾隆二十年(1755)的通商政策
A.限制外商只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B.允许外商于江浙闽粤四口贸易
C.开闽省洋禁,浙江“一体贸易”
D.开放广州厦门、上海等五口通商
7 .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的奏折中写道“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卖湖丝(湖州等地出产的生丝)并绸缎等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材料说明(        )
①乾隆年间广州是对外通商口岸
②中外间“丝──银”贸易兴盛
③江南地区的桑蚕丝绸生产发达
④官营手工业垄断了丝绸的生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8 . 19世纪上半叶,直隶宁津(今山东宁津)大柳镇统泰升杂货店兼营的轧花工场,雇佣工人一百多人。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府佛山镇有经营棉布纺织业的工场2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对此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它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C.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这种工场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