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八月,议定“有贩米私出外洋者……严查禁止,使湖广、江西贩买之米俱入江南、浙江地方,则米价自平”。乾隆十四年(1749年)三月,湖广总督在议及降低米价措施时,要求防止“搬运出洋”,“于通洋口岸,严查禁惩”。清政府的这些措施旨在
A.严格限定区域间长途贩运B.提高两湖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C.极力维护国内市场的稳定D.消除江南经济发展区域性差异
2 . 1661年,福建令“迁居民之内地,离海三十里,村社田宅悉皆焚弃”。1662年,广东“令滨海民悉徒内地五十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上述措施旨在
A.解决倭患问题B.对付抗清斗争C.打击民间贸易D.防范西方殖民者
3 . 明清统治者实行朝贡贸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同时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这些做法
A.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需要B.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
C.确保了在对外贸易中的优势D.目的是对外宣扬明朝的国威
4 . 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200多年以后,这一航海盛况却在中国逐渐销声匿迹。出现这种显著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A.明初建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B.戚继光沿海抗倭
C.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D.郑成功收复台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720年,日本江户幕府允许输入与宗教无关的西欧科学书籍,更令一些儒者学习荷兰语,开启“兰学”。1723年,中国雍正颁布全面禁教令,使得中西文化交流随之告终,也中断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这样做的结果是
A.导致双方都闭关锁国B.日本从此走向开放之路
C.终止了两国宗教传播D.中国比日本更具封闭性
6 . 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 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 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7 . 明朝的戚继光被称为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是因为他在抗倭斗争中战功卓著。
2018-05-0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清代前期实行“海禁”政策,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此处是
A.上海
B.广州
C.天津
D.厦门
9 . 明清时期政府实行的下列措施中,违背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①鼓励垦荒
②推广农作物
③实行“海禁”
④对商业征收重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10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世界性的生产和消费,各地区、各民族的相互往来,主要是依赖全球海上交通。近代历史上先后兴起的世界强国同时都是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成为立国的根本大计。

——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海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进行论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