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2022-01-12更新 | 372次组卷 | 47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等人的余部,人海为盗,且“每诱岛倭人掠”。明太祖朱元璋屡次宣布“通番禁令”.规定“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这说明明代的海禁政策
A.旨在巩固其封建统治B.阻断了中外商品贸易
C.力图防范殖民者入侵D.提升了明朝国际地位
2020-08-1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明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进出口商船的登记、纳税、收买舶船带来的货物,具体的商务则由“官设牙行与民贸易”。隆庆之后,牙行由纯粹的买卖中介成为包销外国进口商品和本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商业团体。牙行的出现
A.体现了明朝政府对中外贸易的管控
B.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C.反映出传统闭关锁国政策逐渐松弛
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 . 明朝实行海禁,滨海人民“生路”被断。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这表明
A.严厉禁止海外贸易导致海盗猖獗
B.滨海地区农业生产破坏,人民失业
C.新航路开辟促进东南沿海贸易发展
D.俺答汗扩大互市,恢复边境的和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自守”的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①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
②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③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④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 . 《丝路山水地图》在戊戌年(2018年)春晚惊艳亮相,据考证此图绘制于明朝中后期,地理范围从中国嘉峪关到天方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这幅地图的出现以实物证明了在西方地图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对世界地理特别是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已有清晰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研究丝绸之路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B.说明明代地图学已经比较发达
C.展示了明代已有丰富的世界地理知识
D.表明明代官方已经放弃了海禁政策
7 . 道光二年(1822年)十三行处所发生一场大火,大火中熔化的银水满街流淌,竞流出了一二里地。正如清朝乐钧《岭南乐府·十三行》中所言:“粤东十三家洋行,家家金珠论斗量。”十三行兴盛主要得益于
A.民间贸易兴盛和发展
B.官府的大力支持
C.一口通商,垄断贸易
D.三角贸易的形成
8 . 《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运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A.反对实行海禁
B.主张实行海禁
C.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
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2019-01-30更新 | 1883次组卷 | 56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复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明代中晚期中西文明接触的历史表明,中国面对西方并不自卑,也没有惊慌。中国文明只是在已有的农业文明基础上做加法——增加一个工业的或商业的文明而已。中国人不会走向另外一种例外,一定会面对西方慢慢改造自己,就像过去面对印度佛教改变自己一样。然而,中西之间的这种文明交流并没有持续下去……相对于中原文明,满洲人的文明形态自然落后。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明清易代,打断了中西文明的正常交流
B.明朝对西方文明实行兼容并包、吸收改造
C.满洲文明落后、固步自封
D.列强入侵,阻碍了中西文明的正常交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