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1517年,葡萄牙入侵者闯入我国沿海“剽窃行旅,至掠小儿食”;1601年,荷兰殖民者“驾大舰,携巨炮”,以“通贡市”为名对我国沿海各地进行侵扰。这些现象(     
A.反映了西欧国家商品输出的迫切需求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是中国对外政策走向保守的重要原因
D.阻断了东西方之间正常经济文化交流
2 . 洪武四年,朱元璋对最高军事长官大都督府臣进行训诫:近闻福建兴化卫指挥李兴李春私遣人出海行贾,则滨海军卫岂无知彼所为者乎?苟不禁戒,则人皆惑利,而陷于刑宪矣。尔其遣人谕之,有犯者论如律。这一训诫旨在
A.整肃吏治腐败B.推行朝贡贸易C.实行重典治国D.严禁私人出海
2022-05-19更新 | 352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3 . 有学者在研究十六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者,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由此推知当时的中国
A.倭寇之患与政府政策有关B.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C.商帮力图增加海外贸易额D.商业出现资本主义因素
4 . 嘉靖二年,日本使宗设、宋素卿分道入贡,互争真伪。市舶中官赖恩纳素卿贿,右素卿,宗设遂大掠宁波。给事中夏言言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据此推知
A.闭关锁国政策开始实行B.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
C.对外贸易受到基层质疑D.市舶贸易导致倭患严重
2022-01-01更新 | 919次组卷 | 1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届高三4月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雍正年间,朝廷颁旨同意两广总督严禁海运的奏请。海运贩茶至暹罗的福州民间商人立即向闽海关衙门呈明其利益诉求,表示不愿封海。朝廷认为“暹罗(泰国)等国入贡有年……骤见禁止,势必心生疑惧”,如果停止海运,“无业穷民,转致无从约束”,裁定“仿照旧例,准其装运出洋”。上述情况表明
A.清朝从雍正开始逐步放弃海禁政策
B.清朝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
C.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成为普遍现象
D.雍正时期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6 . 有学者说,其实我们所说的全面海禁从来没有存在过,无论是明太祖的“寸板不许下海”,还是清世祖的“片帆不许入口”。该学者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明清时期
A.海禁政策未真正落实到位B.民间对外贸易较盛行
C.洋商在华贸易受到了限制D.朝贡贸易未曾停止过
2021-10-18更新 | 271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校等80所名校2022届高三10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1793年,英政府派乔治·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使团提交的礼品清单有天体仪、地球仪、座钟、气象仪、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及军舰模型等。对礼单的解读正确的是
A.礼单包括天文仪器,是为了迎合中国重视历法的传统
B.为了麻痹中国,礼物隐藏了英国最新科学技术
C.枪炮、军舰模型等,展示了世界第二海军强国的实力
D.当时中国地理科学先进,英国地球仪制作落后
8 . 1661年,福建令“迁居民之内地,离海三十里,村社田宅悉皆焚弃”。1662年,广东“令滨海民悉徒内地五十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上述措施旨在
A.解决倭患问题B.对付抗清斗争C.打击民间贸易D.防范西方殖民者
9 . 1759年清政府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买卖货物,必须由行商经手方可交易。这一规定表明
A.中国天朝上国观念改变B.维护了中国国家主权完整
C.中国严格管理对外贸易D.行商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
10 . 明清统治者实行朝贡贸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同时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这些做法
A.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需要B.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
C.确保了在对外贸易中的优势D.目的是对外宣扬明朝的国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