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7 道试题
1 . 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大量的“佛图户”存在导致了
A.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B.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018-10-15更新 | 1622次组卷 | 42卷引用:2015-2016学年福建莆田六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2 . 明王朝统治所及的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编造了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姓名、年龄、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便于征收赋税
C.抑制土地兼并
D.缓和社会矛盾
3 .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统治者“不抑兼并”
2018-09-27更新 | 206次组卷 | 43卷引用:2011年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历史卷
4 . 在今湖北云梦睡虎地所发的秦墓竹简中,出土了一些法律文书,其中一份资料记录户籍,写着:“某里的无爵平民甲的家外、妻子、子女、奴婢、家财、畜产如下:家屋一栋二屋,各有人口,室皆瓦盖,设有木造的门;种有桑树十株;妻某在逃,不予查封;成年女儿某,未婚;未成年男子某,身高六尺五寸;奴婢:未成年女子某;雄犬一只。该制度旨在
A.保障政府赋役征调
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
C.巩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
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5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董仲舒)又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汉书•食货志》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处境艰难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歌曲能反映和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也可以见证时代的变迁。

(3)材料三《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

2018-08-2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下表反映了清代前期部分年份主要财政岁入情况。据表中信息判断,清代前期
年份地丁银盐课关税
岁入(万两)比重(%)岁入(万两)比重(%)岁入(万两)比重(%)
顺治九年(1652年)2,1268721291004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2,7278727691204
雍正三年(1725年)3,00786443131354
乾隆十八年(1753年)2.938727011743011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991615741254011
嘉庆十七年(1812年)2,953745791448112
道光二十一年(1841)2.943717471843511

A.对外贸易额增速较明显
B.农民负担不断加重
C.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
D.私盐走私现象严重
7 .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018-06-09更新 | 18335次组卷 | 18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文)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据材料三指出农民“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
2018-05-0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十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10 . 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返之害”的弊端;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提示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对此历史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税制改革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
B.田赋始终是古代朝廷最主要的财税来源
C.“税外杂派”多出自地方官吏贪腐行为
D.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
2018-05-03更新 | 848次组卷 | 2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