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5唐朝怀集庸调银饼

材料二   至德宗相杨炎,遂作两税法,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置两税使以总之,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居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新唐书·食货志》


分别指出材料一、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及其体现的赋税制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赋税制度变化的影响。
2 . 宋朝商税中的正税,分为过税、住税两种。商人每经过一个场、务,就要交纳一次过税,按照货物价格,每千钱征收20%;住税是对城镇店铺买卖货物所课的税,即交易税,税率是3%。正税之外,还有各种杂税。这表明宋朝
A.税收征管较为细密B.商业发展环境恶劣
C.政府收入依赖商税D.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2021-11-28更新 | 396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3 . 中国古代政府用户籍制度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魏晋时期官府户籍登载的主要对象是自耕农。而私家依附人口、奴婢及流亡人口、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关于魏晋时期的户籍登记状况,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封建经济发达,人身自由度增加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及国家赋税的增加
C.自耕农是官府赋役负担的主要承担者D.促进了耕作方式的改进
4 . 隋文帝统一后,大力整理户籍,目的是增加中央直接控制的人丁。583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即派遣官吏,将户籍档案与本人体貌核对。如有不实,地方官吏要将其流配还乡,核查结果新编户籍164万人。同时还实行“输籍法”,即定户等上下,规定应纳税额,写成簿籍。这些措施实施的目的是
A.保证国家赋税收入B.选拔有才德的人为官
C.加强民族地区管辖D.开凿大运河发展交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两汉以来,乡、县保管资料详细的户籍正、副本,郡乃至中央保管的只是户口统计数字。自东晋后,中央、州、郡、县均藏有详实户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士族门阀制度的建立B.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
C.户籍记录载体的变革D.地方行政建制的调整
6 . 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7 . 如图为里耶秦简户籍薄。据此可知,当时的户籍管理
A.破坏了人伦秩序B.减轻了农民负担
C.方便了征发赋役D.提供了生活保障
8 .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体禄发放形式的变化,说明的是(     
时期西周春秋战国东汉唐中期至清末
主要形式田邑实物实物与货币各半货币

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变化
9 .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人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这一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简化税收名目
C.增强对农民的控制D.保证财政收入
2021-01-29更新 | 89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这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到玄宗末年,户籍制度废弛,居民转移死亡,土地买卖,财产变化,久未调查,也未重新登记造册。这时,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官府不管实际情况,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安史之乱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

材料二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同时,贵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财产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期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中期后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