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政府用户籍制度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魏晋时期官府户籍登载的主要对象是自耕农。而私家依附人口、奴婢及流亡人口、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关于魏晋时期的户籍登记状况,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封建经济发达,人身自由度增加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及国家赋税的增加
C.自耕农是官府赋役负担的主要承担者D.促进了耕作方式的改进
2 . 隋文帝统一后,大力整理户籍,目的是增加中央直接控制的人丁。583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即派遣官吏,将户籍档案与本人体貌核对。如有不实,地方官吏要将其流配还乡,核查结果新编户籍164万人。同时还实行“输籍法”,即定户等上下,规定应纳税额,写成簿籍。这些措施实施的目的是
A.保证国家赋税收入B.选拔有才德的人为官
C.加强民族地区管辖D.开凿大运河发展交通
3 . 两汉以来,乡、县保管资料详细的户籍正、副本,郡乃至中央保管的只是户口统计数字。自东晋后,中央、州、郡、县均藏有详实户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士族门阀制度的建立B.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
C.户籍记录载体的变革D.地方行政建制的调整
4 . 如图为里耶秦简户籍薄。据此可知,当时的户籍管理
A.破坏了人伦秩序B.减轻了农民负担
C.方便了征发赋役D.提供了生活保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人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这一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简化税收名目
C.增强对农民的控制D.保证财政收入
2021-01-29更新 | 89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推行“输籍之法”:由中央制定户等及纳税标准,各州县官长以此核定每户的征课并载入定薄,“凡民间课输,皆籍其数,使州县长吏不得以走弄出没”。这表明,输籍法
A.是对均田制度的重大调整B.改变了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
C.有利于防止地方官营私舞弊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779年,日本遣唐使布势清直被派往中国进行考察。公元781年回国前,他应邀旁听朝会,听到户部尚书向皇帝奏报,今年朝廷的财赋收入增加到一千三百五万六千七十贯(盐利不在此限),比前几年财赋收入增长显著,他感到非常震惊。会后,布势清直对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准备回国后向日本天皇汇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遣唐使布势清直拟定一篇汇报提纲。(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200字左右。)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税收是立国之本,其使用和监管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与国家治理水平。兴起于东南沿海的“一条鞭法”经张居正在万历九年(1581年)推广至全国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内外学者对此论述颇丰,各有侧重,如《一条鞭法与万历新政》《一条鞭法与晚明社会的奢靡之风》《由“一条鞭法”到“地丁合一”一明清赋役制度的演变》《“一条鞭法”对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的启示》等,这些论述反映了作者对税制发展演变及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税制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9 . 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下列有关材料中唐代赋税制度的转变表述正确的是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征税时间由基本定时到不定时
C.降低了商人的政治地位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0 .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2019-04-23更新 | 444次组卷 | 29卷引用:福建省晋江市(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