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汉代,平民为了逃避各种税钱,将田地卖给豪强地主,又依附于豪强地主成为其细户。这一现象导致的后果是
A.使封建政府的赋役之源流失B.实质上轻了农民的负担
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D.缓和了地主和农民的矛盾
2 . 康熙时期,苏州阊门外的踹坊工匠“从前数有七八千余”,到雍正七年增至万余人,“皆系外来单身游民”。这一变化
A.表明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B.加剧了当时的人地矛盾
C.反映出资本主义开始萌芽D.得益于赋税制度的调整
4 .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规定:念“今海宇承平已久”,“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故令各省官员“将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由此可知,清朝初期
A.农业生产渐趋衰落B.商业税成为政府税收主体
C.人地矛盾比较突出D.赋税征收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2021-06-09更新 | 7945次组卷 | 68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模拟历史试题
7 .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其最重要的特点是
①“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②“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③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地税和户税
④“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征收定额丁银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8 .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了唐朝盛世的场景。下列表述不属于导致这一局面产生原因的是(  )
A.政府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B.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C.劳动人民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与工具D.国君励精图治知人善任进行制度创新
20-21高一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9 . 与租庸调制相比较,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的最大特点是
A.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B.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D.加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020-10-14更新 | 978次组卷 | 16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乡镇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材料   清初,承袭明朝赋役制度,分别征收地银和丁银。但是,由于人口增长快于土地面积的增加,土地又不断集中到大地主手里,农民不断丧失土地,又要承担沉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逃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造成社会不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康熙51年(公元1712年),针对“户口日增,地未加广”的情况,规定以现在丁册为常额,固定丁银数量,此后所生人丁,不再征赋。康熙55年(公元1716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入田亩征收,并逐渐推行于全国。这就是清朝“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摊丁入亩规定地丁完全按田亩征建制度下按资纳税的原则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劳役税和实物税最终化合成了单一的货币税。但实际上摊丁入地后,直至清王朝最后灭亡,田赋附加不断加重。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进行赋役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康熙赋役制度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