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租佃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B.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D.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2018-02-11更新 | 175次组卷 | 18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欧阳修指出: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这表明北宋时期
A.佃户源于破产的自耕农B.封建租佃关系比较发达
C.劳动力商品化程度提高D.佃户之间产生协作关系
3 . 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     
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B.城镇化快速发展
C.城乡差别逐步消除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古代关于租佃关系的认识,有三种:一种认识是为富不仁,把地主的富列入不仁之列;另一种认识是各得其所;而更多人认定的则是地主对佃户行仁义,养活了租佃者。据此可知
A.第一种认识更符合实际
B.租佃关系认知呈多样性
C.第三种认识更符合事实
D.三种认识均不正确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5 .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土地兼并开始合法
2019-12-14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末《沈氏农书》记载当地一句谚语:“当得穷,六月里骂长工。”意思是说,在农历六月的夏收夏种大忙季节,务必与长工搞好关系,否则长工闹起情绪来,这一年的收成就成问题了。这反映了当地
A.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租佃关系下地主的无奈D.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372年.政府颁布法令:“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之礼行之”,改变元代佃户对地主“侍奉如承官府”的情况。这本质上反映了
A.宗法制是处理农民关系的主要手段B.伦理思想影响深远
C.政府法律上承认人身依附关系变化D.租佃关系更加普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下图是出土的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据此可知当时
A.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B.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
C.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D.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D.宋代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2019-05-06更新 | 96次组卷 | 24卷引用: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期初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宋代法律规定,佃户不能在租佃期离开佃种土地。明代租佃契约通常都写明不许将田地“转佃他人”、“私相授受” 。清代地主将土地所有权分割成田底与田面,地主将土地经营权以田面权形式转让与佃农,地主对于田底,佃农对于田面分别享有占有、收益和处置转让的权利。这一变化
A.推动小农经济逐步瓦解B.反映出佃农政治地位提高
C.佃农人身依附彻底解除D.与商品经济发展互为因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