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辟新航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40年代初,葡萄牙探险队将10名非洲黑人劫掠到欧洲,由此揭开了近代史上非洲奴隶贸易的序幕。继而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英属北美大陆人、北欧人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人都参加了奴隶贸易活动。为了进一步推动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一些欧洲国家政府通过立法,向公民发放奴隶探险特许状并对奴隶贸易征税,跨越国际和国内边界的奴隶贸易都被合法化了。从1514年到1866年总计36106次航行中,大约有2133万名非洲奴隶从非洲上船,大约有1066.5万人活着抵达美洲,将近1000万名奴隶在运输过程中死亡。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不仅给被强迫劫掠到其他地区的黑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而且也造成了近代以来欧美国家种族主义思想长期流行。

-摘编自龚刃韧《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废除及其原因》

材料二   1834年,阿尔及利亚被法国武装占领,被强行宣布为“法国属地”。此后,在阿尔及利亚逐渐形成一种半封建、殖民地的经济结构。以法国人为主的欧洲人在阿尔及利亚的主要经济部门中占统治地位。法国殖民者利用强占的土地,吸引大量法国移民移居阿尔及利亚。法国除出售部分土地给法国移民外,还把土地转让给法国的大公司和投机商人等,建立了众多的大领地和种植园。在法国统治下,阿尔及利亚的农业开始朝着宗主国所需要的专业化方向发展,葡萄和蔬菜成为阿尔及利亚最主要的两项农作物。所产葡萄被销往法国,制成葡萄酒后再销往世界。1851年,法国把两国关税统一起来。20世纪初,法国征服了阿尔及利亚的全部国土,至此阿尔及利亚被法国完全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摘编自彭树智主编《阿拉伯国家简史》等

材料三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已成为国际对非洲投资增速最快的国家,中国在非洲投资兴业的中资企业从400多家增至3000多家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从2000年开始,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就曾承诺为中国国内外的非洲教育提供资金和支持。据统计,2012年到2016年的五年间,非洲来华的留学生总数为61594人,在各大洲来华留学生中增长最快,同比增长23.7%。中国还派出大量医疗人员赴非洲国家援助。同时,中国还有大量维和官兵参与维和行动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为非洲国家仗义执言。

-摘编自朱瑞君、关伟娜《数据看中非:“非”一般合作》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特点及背景。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叶法国对阿尔及利亚殖民侵略的方式。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非合作的意义。
2023-03-08更新 | 233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课时训练】-【大单元教学】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们通常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内因来解释古代文明的衰落,而将气候变化视为常量或毫无影响的背景因素。过去尽管一些学者认为气候干旱可能是导致玛雅文明突然崩溃的因素,但由于缺乏测年精度较高以及分辨率较高的古气候记录,这种观点很少受到重视。过去一二十年来,随着测年精度的提高、不同时间尺度高分辨率气候演化序列的建立,一种新的气候变化模式逐渐显露出来。全新世较高分辨率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古代文明衰落时间的相对精确考证以及对全新世气候突变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气候环境因素在古代文明衰落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和肯定。据Hodel1等对尤卡坦半岛一个湖泊内沉积物的研究,公元800~1000年是该地区最为干旱的时期,而这恰好对应于玛雅文明的衰落。另据Haug等在2003年对委内瑞拉北部的 Cariaco盆地沉积物中钛元素含量变化的分析,发现公元8世纪中叶开始的一场持续150多年的干旱控制了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其发生时间与考古学家发现的玛雅人主要城市被废弃的时间相一致。

——摘编自吴文祥等《气候突变与古文明衰落》


(1)据材料,指出就气候环境因素在玛雅文明衰落中的作用,学界认识前后有何变化,概括前后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内因”分析16世纪玛雅文明衰弱的原因。综上,你认为在分析古代文明衰落原因时,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2021-05-06更新 | 484次组卷 | 7卷引用:纲要下第5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世界各个国家到中国和中国到世界各国贸易所开辟的航线,主要有如下七条:第一,广州—澳门—果阿—里斯本欧洲航线。从广州经澳门出口到印度果阿和欧洲的商品有生丝、各种颜色的细丝、绸缎、瓷器、砂糖、中药、手工制被单等,其中以生丝为最大宗。由里斯本经澳门输入广州的商品有胡椒、苏木、象牙、檀香和银子,其中以银子为最大宗。第二,广州—澳门—长崎航线。葡萄牙人到广州购买中国的生丝、绸缎、砂糖、铅、棉线、中药等商品运往长崎,其中以生丝为最大宗。从长崎运经澳门入广州的商品主要是银子。第三,广州—澳门—马尼拉—拉丁美洲航线。从广州经澳门运往拉丁美洲的中国商品有生丝、丝织品、瓷器、铁锅、糖、棉布、中药等数十种,其中以生丝、丝织品为大宗。从拉丁美洲经马尼拉运回澳门人广州的商品有白银、苏木、蜂蜡、墨西哥洋红等,其中以白银最多。……第七,广州—澳门—大洋洲航线。

——摘自黄启臣《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 


材料二 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
国家1750年1800年1830年1860年1880年1900年
中国32.833.329.819.712.56.2
印度24.519.717.68.62.81.7
英国1.94.39.519.922.918.5
美国0.10.82.47.214.723.6

——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引用贝罗克的计算数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1750—1900年间东西方世界制造业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印度公司"东印度"是对包括今天的印度、印尼、缅甸等国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的通称。1719世纪,英国、荷兰、瑞典等国都曾成立过东印度公司。

材料一   (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公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他们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收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权、自由、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任何种类的财产继承权。

东印度公司及其后继者有权在15年的任期内,享有完全独占东印度贸易的自由和特权,可以自由在东印度的所有岛屿、港口、城市、城镇进行贸易。

——摘译自《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16001231日)

材料二   瑞典东印度公司于1732年成立。同年派出第艘商船前往广州从事对华贸易。船上首席大班科林·坎贝尔同时兼任瑞典国干派往中国的全权代表。坎贝尔的日记记录了在广州贸易期间的所有事务。以下是其日记摘录∶当欧洲商人行事与中国法律或者官员命令相违背,中国官府不会顾及其身份,不管是官员还是水手。中国官员很快就找到他所属船只的大班,迫使他们交一笔钱财抵罪,否则就会把他们赶出商馆或者关入监牢,直至支付了这笔费用。如果他们无法顺利联络到大班的话,中国官员们也有更常用的办法。即逼迫船的保商支付这笔钱,否则把保商关到监牢里,直到给了钱为止。

材料三   约翰·密尔是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18231858年曾在东印度公司任职。后期随着职位跃升,他一度制定和决策了殖民地印度的相关政策。密尔认为印度处于文明发展的较低阶段,东印度公司的殖民统治给印度人民带来更多的善;东印度公司的统治比所有印度人自己的政府要好的多。

——耿兆锐《约翰·密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英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特许证的背景。
(2)提取材料二相关信息,说明科林·坎贝尔的日记对研究18世纪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史料价值。
(3)你如何看待约翰·密尔对东印度公司殖民统治的评价?
2022-01-20更新 | 424次组卷 | 9卷引用: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名题荟萃)-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哥伦布《航海日记》写道:彼等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当地黄金甚丰……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该史料
①为口述史料,有重要研究价值   ②揭示了欧洲人远洋航行的动机
③可用于研究非洲大陆的殖民史   ④可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021-05-05更新 | 458次组卷 | 6卷引用:考点05全球航路的开辟-【精华备考】2023年高考一轮基础学案(纲要下)
7 . 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非洲人来到北美大陆。伴随这些外来移民而至的还有致病的微生物,天花、麻疹、鼠疫等传染病,印第安人口因此锐减了近95%。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A.西欧殖民扩张过程中病菌是第一“杀手”B.全球化背景下防控疫情需加强国际协作
C.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D.各国应对传染性疾病应该选择各自为政
2021-04-23更新 | 2196次组卷 | 23卷引用:考点06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精华备考】2023年高考一轮基础学案(纲要下)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9 .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味道,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据《欧洲文化史》等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饮冰室合集》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及秘鲁开办银矿,征发印第安人入矿劳动。银矿中繁重的劳动使印第安人成批的死去。但是银矿主却靠此发了大财,西班牙政府也得到了额外的财政收入,矿主向国王政府纳税的税率为产量的五分之一。1500—1650年间从美洲流到西班牙的白银达16000吨。白银首先流进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在一个世纪之内,西班牙的物价上升四倍以上。欧洲其他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样程度,但是这却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中国并不是银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明朝初年,政府推行纸币,禁止百姓白银交易。从1592年到17世纪初,在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1∶5.5到1∶7,而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1∶12.5到1∶14。由于对外贸易出超,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白银货币地位逐渐确立起来,国内因财政货币化推进而造成的“银荒”日趋缓解。万历年间,明政府实行“一条鞭法”,把徭役、土贡等赋役都归并在田赋里,“计亩征银”。白银的流通在我国经过几百年缓慢曲折地发展,最终排挤了纸币,取代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宋杰《中国货币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流入欧洲对打乱传统经济关系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背景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