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进苏木、胡椒、香蜡、药材等物数万以上者,船至福建、广东等处,所在布政司随即会同都司按察司官检视物货,封睹完密听候,先将番使起送,赴京呈报数目……

——《明会典》

材料二   下图迪奥戈·里贝罗1529年完成的大幅世界地图,属于西班牙官方世界地图,是当时对已知世界的地理描述最为精确的地图。地图在两个位置上画上了具有争议的香料群岛,也被称摩鹿加群岛——位于右侧(东方)和左侧(西方)边缘,但我们只能在西边的那个岛上看到西班牙国王的旗帜。这幅地图原本是要强调科学的精准,但也要包含政治信息:根据地图的描绘,摩鹿加群岛属于世界的西半部分,也就是西班牙所统治的那一边。

迪奥戈.里贝罗世界地图(局部),绘制于1529年,现藏于梵蒂冈教廷图书馆

材料三   葡萄牙人在15世纪末成为最早航至印度的欧洲人,在其后的一百年间,葡萄牙人一直企图控制印度和亚洲的胡椒贸易,但是未能如愿。1718世纪,荷兰人和英国人也想要取得掌控权。黑胡椒的历史和两家与罪恶的殖民主义有如同义词的公司密不可分,即英国东印度公司及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而荷兰人将鸦片当作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生产胡椒的货款,也催生了祸害匪浅的鸦片贸易。所以伏尔泰说,自1500年后,在印度取得的胡椒没有“未被血染红的”。英、荷两家东印度公司的对立长达两百年,要无止境地开发国外的资源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形塑了现代全球贸易的推力。

——摘编自【美】玛乔丽·谢弗《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

材料四   

图1                                                                        图2


(1)分别说明以上三则材料,对研究“胡椒贸易发展史”有何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胡椒的全球史既是一部经济史又是一部血泪史”?
(3)根据材料四对比图1和图2,结合所学,指出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中学一学习小组为研究新航路开辟课题,搜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开辟前

甲: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千、小亚细亚及克里米亚半岛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一方面,帝国军队婢意抢劫商旅,另一方面,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鉴于此,西欧商人很自然地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自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以来,欧洲人一直把东方,特别是中国看成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所以想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的人比比皆是。

乙:14世纪,葡萄牙人改造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因此加快了船的航行速度。这样,船身增大了,速度加快了,操纵也更加灵便了。1485年,葡萄牙人第一次使用星盘,不久星盘被更廉价的象限仪所代替。而象限仅是确定经度所必需的仪器。早在14世纪,西欧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相当发达了,当时开始出现标明海岸线及港口位置的航海图。

——摘编自吴于廣、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史编》

材料二   开辟中

8月3日,带着女王授予的海军大元帅的任命状,哥伦布登上甲板,对女王资助给他的三艘帆船下达了出航的命令。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0月10日,不安和激愤的船员们声称如果继续西行就将叛乱。激烈争论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他这么做无疑是十分明智的,因为仅仅在这次骚乱三天之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摘编自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开辟后

这条航道东起美洲的阿卡普尔科,西至亚洲的马尼拉,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大帆船是西班牙人应佣中国的工匠在马尼拉建造的,载亚300吨左右,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大帆船贸易自1565年开始,于1815年结束,每两年往返一次。这种贸易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换取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商品。

——摘编自《马尼拉大帆船及其航线》

(1)说明材料一对于研究本课题的史料价值。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看,分析材料一甲、乙之间的逻辑关系。
(2)在使用材料二研究新航路开辟时,你有什么建议?
(3)为了更全面地探究新航路开辟,在材料一、二、三的基础上,请你再分别为材料一、二、三提供一个研究视角,并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围绕小小胡椒,一部纷繁的贸易史就此展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进苏木、胡椒、香蜡、药材等物数万以上者,船至福建、广东等处,所在布政司随即会同都司按察司官检视物货,封睹完密听候,先将番使起送,赴京呈报数目……

——《明会典》

材料二   


迪奥戈·里贝罗世界地图(局部),绘制于1529年,现藏于梵蒂冈教廷图书馆注:迪奥戈·里贝罗1529年完成的大幅世界地图,属于西班牙官方世界地图,是当时对已知世界的地理描述最为精确的地图。地图在两个位置上画上了具有争议的香料群岛,也被称摩鹿加群岛——位于右侧(东方)和左侧(西方)边缘,但我们只能在西边的那个岛上看到西班牙国王的旗帜。这幅地图原本是要强调科学的精准,但也要包含政治信息:根据地图的描绘,摩鹿加群岛属于世界的西半部分,也就是西班牙所统治的那一边。

材料三   葡萄牙人在15世纪末成为最早航至印度的欧洲人,在其后的一百年间,葡萄牙人一直企图控制印度和亚洲的胡椒贸易,但是未能如愿。1718世纪,荷兰人和英国人也想要取得掌控权。黑胡椒的历史和两家与罪恶的殖民主义有如同义词的公司密不可分,即英国东印度公司及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而荷兰人将鸦片当作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生产胡椒的货款,也催生了祸害匪浅的鸦片贸易。所以伏尔泰说,自1500年后,在印度取得的胡椒没有“未被血染红的”。英、荷两家东印度公司的对立长达两百年,要无止境地开发国外的资源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形塑了现代全球贸易的推力。

——摘编自【美】玛乔丽谢弗《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


(1)分别说明以上三则材料,对研究“胡椒贸易发展史”有何史料价值?并指出在研究历史问题时,搜集和运用史料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胡椒的全球史既是一部经济史又是一部血泪史”?
4 . 文明交流

材料一   丝路的开通终于揭开了中国与罗马关系史上的第一章。自奥古斯都时代起,赛里斯(中国)在罗马就成了中国丝绸和与东方开展贸易的象征,尽管这种贸易往往经过印度或安息的中介。古罗马史家也特别提到中国铁是“质量最佳的”,还有中国的大黄、桂皮等药物也是罗马人着力追求的商品。据普林尼记载,罗马每年因东方贸易而流入印度、中国和阿拉伯的货币至少达一亿赛斯特斯,约合十万盎司黄金。双方的交往一般不对中国社会产生反馈,反之中国特别是西域的重大变化或动荡,则常会通过商路传递到西亚、欧洲。

——摘编自丘进《汉代中西交往与社会开放》

材料二   人类文明交流的部分史料

区域时间史料
非洲13世纪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5—前1世纪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1世纪《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
亚洲646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771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美洲15世纪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欧洲1750普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亚洲191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践行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

(1)依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汉代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任选三个角度,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文明的碰撞与国际秩序的构建

材料一   地图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源



(1)古地图是了解历史的图像史料。阅读古地图,指出其绘制的“著名航线”开辟者的名字。对读两张世界地图,谈谈你对新航路开辟的认识。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这一时期,从欧洲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其中又以棉织品为大宗。这些产品主要输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殖民地则主要出口农矿原料,其中又以棉花和羊毛出口增长最快。这些原料主要出口到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19世纪中期后,工业制成品、原料、食品等大宗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工业国已经不再是英国一个国家,还包括欧洲和北美各国,还有亚洲的日本。而原料的供应地也不再是少数殖民地,而是世界所有落后的地区。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末世界经济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材料三   国际联盟作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组成部分,存在巨大缺陷。它所规定的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它并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权威性,美国始终不是它的成员,苏联长期被拒之门外。

(二战后)为了避免使“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将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搁置,达成了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和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秩序的共识。宪章规定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有平等发言权,不仅从地域上,而且从政治上实现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向一种真正的全球体系平稳过渡”;宪章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把制裁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在重大问题的表决程序上,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差异,简要叙述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到的作用。

材料四   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日益紧密,现实中人类在生态、环境、移民、贫困等问题面前存在共同利益……强化了人类拥有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大同”思想、和合精神,也吸收了西方历史文化中有关人类命运思考的思想资源,更是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共同体理论。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扩张时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列强手里,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往往被列强自私自利所掩盖。今天,构建一个新的国际分工合理、大小国家利益共享、命运共担的一体化世界是大势所趋。全球化应该是人类整体利益的全球化,合作共赢应该是新时代全球化的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利益共同体,为新时代破解全球化困境提出了中国方案。

——摘编自梁占军《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思考》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路线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获取大量白银。据统计,1580—1590年,每年运至果阿的生丝为3000余担,价值白银24万两;1635年为6000担,价值白银48万两。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A.促进商品世界性流动B.导致葡萄牙人垄断世界贸易
C.引发了欧洲价格革命D.推动了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欧洲人认为,15世纪,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到东方去的传统商路;西欧各国为了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迫切希望开辟新航路。这种动因在学界逐渐成为普遍的认识。
材料二
后来,有学者从新史料中发现更为重要的动因,他们认为,11世纪开始,西方人对东方的香料、丝绸及各种工艺品需求大增,而东方人却对西方的商品不感兴趣。西方靠输出贵金属来维持与东方的贸易,几百年间都是如此。15世纪,威尼斯商人经奥斯曼土耳其每年运往西欧的胡椒总量在750-1000吨,价格一般要提高8-10倍。这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满意,特别是热那亚人,他们要另辟蹊径,自己到东方去运来香料赚钱,为了与威尼斯竞争,他们的资本和人才流向葡萄牙和西班牙。
——摘编自王加丰《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问题》等
运用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新航路开辟原因”的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充分、准确运用材料及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掀起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

——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材料二: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英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地理上的发现”从哪些方面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交通领域变革的经济原因及交通变革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文明对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亚当·斯密说:“从1630年至1640年……欧洲的白银价值相对于谷物价值的降低,从来没有达到过这种地步。”此现象发生的主要社会背景是
A.欧洲出现自然灾害B.东西方商路被阻断
C.大量的金银涌入D.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