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角贸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奴隶贸易逐渐趋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在贩奴过程中,非洲黑人和美洲黑人奴隶坚持英勇不屈的斗争。这些斗争大大地打击了奴隶贸易。再由于美国南北战争中南方奴隶主的失败,奴隶制度被废除,种植园经济遭到沉重打击,这一切都使奴隶贸易的规模大大缩小。特别重要的是从18世纪后期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要求把包括非洲在内的海外殖民地变成工业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甚至是资本输出的场所。把非洲人留在非洲进行奴役,既无风险,又可得到远远超过从奴隶贸易中获得的利润。这些因素使西方资本家对奴隶贸易渐渐失去了强烈的兴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奴隶贸易大体上在19世纪70年代就停止了。

材料二   罪恶的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非洲大陆损失了大量人口。有的认为是1亿人,还有的认为是2.1亿人,总之是骇人听闻的。奴隶贸易破坏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政治稳定。掠奴战争的恐怖造成了社会的极端混乱,许多古老王国纷纷瓦解,非洲原有的物质文化趋于消灭。奴隶贸易使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陷于崩溃的境地。传统商品黄金、象牙等货物的出口逐步让位于奴隶出口,火器成为主要的进口货。随着黑奴贩卖的兴盛,歧视黑色人种的种族主义思潮也开始泛滥起来。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奴隶贸易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奴隶贸易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塞内加尔东南海面,有一个面积仅0.28平方公里的戈雷岛,历史上这里曾先后被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占领过。它是西非最大的避风港,因其距离北美大陆近而成为连接非洲、欧洲和美洲的交通枢丑。从15361848年,戈雷岛一直是非洲海岸最大的奴隶贸易中心,估计有100万至1200万非洲人从这里输出。岛上有多处炮台和一尊尊大炮以及100多座奴隶堡,奴隶堡上层为宽敞明亮的奴隶贩子住所,下层为阴暗潮湿的奴隶住所,这些奴隶被戴上手铐、脚镣,以防他们逃跑。在西印度岛屿,每年有数以百计的种植园主利用黑奴生产出棉花、糖等工业原料,而非洲遭受了结构性的破坏。北美弗吉尼亚州还率先确立了黑人“终生为奴”的法令,后来的生物界又得出种族差别的结论,这种余毒至今犹存。

——摘编自潘华琼《塞内加尔的戈雷岛和圣路易岛》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戈雷岛成为奴隶贸易中心的背景。
(2)据材料分析奴隶贸易产生的主要影响,并指出戈雷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
2022-05-07更新 | 21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中国苦力贸易和非洲黑奴贸易,同属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落后国家和地区人口掠夺的行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黑奴贸易,主要发生在16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初。都铎王朝时期,女王伊丽莎白大力支持和参与这项罪恶活动。1672年,英国政府为了更好地组织黑奴贸易,给“皇家非洲公司”颁发了特许状。但随着中小新兴港口商人和殖民地种植园主的强烈反对,英国政府在1698年取消垄断,实行黑奴自由贸易。据统计,在整个奴隶贸易年代里,英国从非洲运走的奴隶数目,是其余各国总和的四倍。利物浦每年从奴隶贸易中平均获纯利30万英镑,布里斯托尔在18世纪因黑奴贸易发展成为英国第二大城市。

——摘编自陈紫华《英国的黑奴贸易》

材料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加上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造成了大量的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续增条约》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毫无禁阻。”一般来说,苦力是签有契约的,尽管绝大部分是被迫签约的,在形式上它是“合法”的。苦力船上的超载和缺粮缺水以及对苦力的虐待一点也不亚于贩奴船。苦力贸易的猖獗期是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这期间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参与了这一血腥的贸易,获取了高额利润。据统计,在近代历史上,西方列强以契约华工的形式掠走1000多万中国人。

——摘编自张忠祥《中国苦力贸易与非洲黑奴贸易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黑奴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相比黑奴贸易,中国苦力贸易有何不同并分析其猖獗的背景。
2022-08-14更新 | 31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斯文·贝克特教授的著作《棉花帝国》于2014年在美国出版,随即获班克罗夫特最佳美国史著作奖,被《纽约时报》列为十大重要著作之一。欧洲殖民扩张时期,创造了第一个“棉花帝国”,非洲被锁定在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位置上,英国人则将自己从种植原棉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创造了第二个“棉花帝国”。英国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1861年美国内战的爆发终结了第二个棉花帝国的历史。新棉花帝国的建构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发展同步进行。

处于转型之中的西方国家兼具民族国家、工业化国家、殖民主义国家的多重身份,棉花经济因而变成了一种国家利益,导致“国家”更深地卷入,棉花经济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竞争。

——摘编自王希《《棉花帝国》——棉花、资本主义和全球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知识,针对《棉花帝国》内容提炼一个论题(任意一点或整体),并予以说明。(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了探索新航路的征程,开启了人类大幕。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在伊莎贝拉女王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到16世纪初,当麦哲伦船队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被割裂的世界最终连接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 正是从利物浦持续不断地开出的贩奴船,把一代又一代身强力壮的非洲黑人,源源不断地驶向新大陆彼岸。就如同一条巨大的输血管道把非洲、新大陆和利物浦连接在一起,用非洲人民的鲜血浇灌着利物浦,带来了它的繁荣,利物浦正是这样发展成英国最大商业中心,并且这种巨大的商业势头,促使利物浦本身向大工业中心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金鹏《大西洋的国际贸易与利物浦的城市近代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利物浦的奴隶贸易带来了哪些影响?
6 . 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欧亚大陆从一个地区和另一地区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和香精。到18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新的、大宗生活必需品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跨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如此,因为美洲种植园为供应欧洲,先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以后又生产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他们还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产品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给运到欧洲。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1500年以前到18世纪末世界贸易呈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视角分析世界贸易新变化的影响。
7 . 1500年前后开辟的新航路是西欧殖民扩张之路,也是西欧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2年11月1日,哥伦布船队在古巴海岸登陆时曾向土著居民明确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他还对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说,“臣向二位陛下保证,普天之下,无任何地方比这里景色更美丽…臣以为此地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表和目的”。

——摘编自孙家堃译《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二   17世纪初以后,美洲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园迅速发展。……这些经济作物是欧洲市场上急需的进口原料。为满足欧洲市场的需要,增加出口,就迫切需要输入更多的奴隶以提供劳动力,扩大生产……众多的奴隶专卖公司应运而生,他们建起严密的贩奴组织系统,甚至动用军队,以保障其垄断贸易的权利。罪恶的奴隶贸易激起了奴隶的抗争和世界人民的谴责。

——中央电视台《世界历史》解说词


(1)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欧其他两位同样对新航路开辟作出重要贡献的航海家。
(2)据材料二,概括17世纪初以后世界经济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新现象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
2022-06-3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慈溪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输入美洲的黑人数量统计

时间输入美洲的黑人数(万人)占非洲输出黑人总数的比例(%)
16世纪32.830.4
17世纪134.860
18世纪60082.4

——摘编自【美】西蒙·P·纽曼《一个新的劳工世界》

材料二   1688年,英美宗教人士首次明确指出,奴隶制是完全违背基督教教义的。在18世纪60年代以前,废奴只是一小批英美宗教人士和慈善家的活动目标,成效非常有限。1769-1774年间,北美部分殖民地颁布了禁止输入奴隶的法令。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群黑奴向马萨诸塞议会提交了请愿书,以自由、民主、平等的语言表达其反奴隶制的诉求。这一做法使黑人反抗运动获得了越来越多白人废奴主义者的支持。18世纪80年代后,废奴运动在英国成为全国性运动。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及其殖民地废除了奴隶制度。

——摘编自金海《十七至十八世纪英属大西洋世界的奴隶制度与废奴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输入美洲的黑人数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黑奴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废奴运动的发展变化。
2022-05-1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25年,英国人约翰·鲍威尔船长宣布位于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的一座无人岛属于英国,后来该岛被命名为巴巴多斯岛。17世纪40年代,英国内战爆发,保皇派人士理查德·利贡被迫逃往加勒比海地区寻找新的出路,后成为巴巴多斯岛上著名的甘蔗种植园经理人。种植园多用西非的黑人进行劳动,自1641年第一批黑奴登岛,短短二十年里,就大约有二万名黑奴在巴巴多斯岛从事极其艰辛的劳动;恶劣的工作条件、营养不良和疾病导致了黑奴的高死亡率,所以每年需要大批新的奴隶来维持劳动力的平衡。这些黑奴被组织成许多拨,夜以继日地进行蔗糖加工,为种植园主积累财富,供养他们奢侈的生活。

材料二   巴巴多斯岛的蔗糖种植园所需要的大量生产、生活用品都产自英国,据统计,17世纪80年代,仅巴巴多斯一岛就消费了英国六十分之一的出口手工业品。与此同时,英国人对于甜味的渴求势不可挡。由于巴巴多斯岛所产的黑糖在抵达英国港口时必须被提炼成白砂糖,于是蔗糖精炼厂在伦敦和英国的港口城市如雨后春笋一样兴起。当巴巴多斯岛生产的蔗糖被大量运往英国后,蔗糖价格迅速减半,到17世纪末,蔗糖不再是一种奢华的调料,它成了厨房的核心。蔗糖贸易的兴盛挑战了有关“贵族”的传统认知,詹姆斯·德拉克斯上校成为英属西印度群岛第一位凭蔗糖而获得男爵头衔的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英】莉齐·克林汉姆《饥饿帝国:食物塑造现代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世纪巴巴多斯岛蔗糖产业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巴多斯岛蔗糖产业发展的影响。
2022-03-2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百所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19世纪前期)中、英、印三地的商品与贵金属之间便有了两种方向相反的运动:中国商品(以茶、丝为主)供应英国,英国的商品与劳务(以纺织品与航运业为主)打入印度,印度产品(以鸦片为主)运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白银流入了英属印度,印度的财富流入了英国,而英国则利用这些财富的一部分来支付中国茶叶的进口。这种三角贸易关系,以英国的贸易顺差为目的,以印度的殖民化为前提,通过把中国人民贡献于近代资本主义的祭坛之上来实现的。

——摘编自李宽柏《鸦片战争前英、印、中三角贸易的形成》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对材料中“三角贸易”的实质加以解读。(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