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工业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到18世纪,英国乡村地区普遍出现了家庭工业,经历了乡村工业化,即原工业化,这是一种早于或先于工业革命阶段的工业形态。英国乡村由此出现第一次转型。英国乡村工业化是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城市要素向乡村转移的背景下,借助乡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丰富的原料来源、有利的自然动力等条件发展起来的。在乡村工业发达的地区,兴起了一批介于村庄和城市之间的工业集镇,如伯明翰、曼彻斯特等。乡村工业的发展,使英国乡村呈现出新的面貌。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更趋专业化和商品化,工业及与其协调发展的小城镇吸纳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些都为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多村改

材料二   华北多村半工业化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倘无外国之货物与技术之输入,中国经济社会恐犹是二千年来之社会,而不能有丝毫之改变。今日之得有新式工业,岂非受外国工业品之刺激而始然乎?”晚清政府在“振兴工艺”的口号下大力兴办工艺局,培养了适应半工业化所需的技术力量,这批多村技术人才的出现恰逢其时,他们回到乡村,推动了半工业化的发展。仅在19101912年间高阳商会就有14次集会研究与土布有关的扩充铁轮机,劝立织有场、筹议减免税、设立工艺研究所等事宜,工艺研究所旨在“提倡织纺,振兴实业,研究工艺,改良布质”。但是,除个别地区外,近代华北乡村手织业大体上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就出现了明显的衰退,有些地区的疲退出现得更早,其表现主要是生产萎缩、产量剧减、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数相应下降。

——摘编自彭南生《论近代中国多村“半工业化”的兴衰——以华北乡村手工织布业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乡村工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华北农村“半工业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英两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历史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相应于工业革命,则是新的资金筹集与利润分摊的机制出现。银行存储与投资、合资股份公司与证券市场(股市)、大宗运输与仓储、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等,凡此均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方式。中世纪的欧洲城市与明清时代中国一样,也有巨商大贾,也有货币汇兑与储存借贷,也有大宗货运,但都没有现代资本主义的金融调度与市场机制以吸收民众的储蓄余财。资本主义与工业生产相当于一体的两面。这一全新的现代经济形态由西欧推广。这一经济形态冲击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人们已不能离开“市场”,不仅生活资源来自市场,流向市场,每一个人的劳动力与聪明才智也都体现在市场上。“市场化”成为人类生活的全部。工业革命不仅推动了机器生产,也将每一个人都推入巨大的生产系统中。人们不是在操作机器,而是在操作过程中与机器融合,成为机器的一部分。

——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提取材料中的部分或全部信息,围绕“工业革命的影响”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由于船只数量越来越多、载重越来越大,河道航运安全难以保障,另一方面,交通需求剧增导致既有交通养护机制不堪重负。陆路维护机制的依据是1555年公路维护法,堂区居民须按照财产收入状况提供差别化的无偿劳役、进行道路维护
18世纪上半叶175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公路信托总里程超过3300英里,伦敦至地方都会的线路几乎都为收费公路覆盖,布里斯托尔湾——塞文河谷——伯明翰贸易区也形成密集的公路网络,随着收费公路的扩展以及路面状况的改善,伦敦的货运和客运服务持续增长,地方都会(利物浦、曼彻斯特、伯明翰、诺里奇)的交通服务网络正在形成
17501830公路方面,18世纪下半叶收费公路的普及进程加快,17501770年出现“收费公路热”,总里程近15000英里。到18世纪晚期,伦敦,中西部和北部的大城市及其周边道路都已成为收费公路,19世纪上半叶,收费公路扩展趋缓,到1836年总里程近22000 英里,是法国或西班牙的两倍多
183018701844年,铁路里程达2235英里;1852年,铁路里程达7736英里;1870年,铁路里程达15500英里,近代英国铁路交通网络大体建成。铁路和蒸汽机车凭借前所未有的价格和速度,迅速排挤了公路和水路,在旅客运输和高价值货运中占据优势

——摘编自沈琦《从“交通困局”到“交通革命”:近代英国建设交通强国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1880年,为解决开平煤矿的外运问题,在直隶总督李鸿章支持下,开平矿务局督办唐廷枢请英国工程师金达修筑了唐胥铁路。此后经由中法战争的洗礼,清政府才切实意识到修筑铁路与巩固海防的密切关联,并接受李鸿章建议,将铁路事宜交由海军衙门兼办。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在烟台互换后的第三天,御史刘恩溥就积极上奏,请求光绪帝大加振作、锐意恢复,以兴修铁路为“第一要义”。甲午战争刚刚结束,入京营谋铁路的外商就有数十家。各国驻华公使也异常活跃,争相出面兜揽铁路借款,申办铁路工程,推荐本国的铁路工程师和筑路技术等。

——摘编自张海荣《从津芦铁路看甲午战后清朝改革的再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交通建设的演变历程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铁路修筑兴起的原因。
2022-06-0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1871年是德国农村人口流动的高潮期。随着工业化的兴起,农村人口愿意到居住地附近的城市活动,其职业也纷纷从农业转入城市的工业及服务业。农民的就业和城市化相互促进,来自农村的人口为城市化提供了大批劳动力,城市也供给他们更多的就业机会。

——摘编自方家、张士昌《近代德国国内人口变迁析论》

材料二   19世纪以后,美国领土的大举西扩需要大量劳动力的西移,而东部众多的穷苦人民和种植园园主以及国外移民构成了美国西进运动的主要力量。在西部发现的黄金、石油等资源为大批淘金者向西迁移提供了历史契机,并且直接带动了当地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等行业的兴起和发展。人口的迁移带来了西部城市的兴起和经济的繁荣,不仅形成像圣迭戈、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这样的地区中心城市,而且产生了城市发展的倍增效应。

——摘编自辜胜阻等《美国西部开发中的人口迁移及城镇化及其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40至1871年间德国人口迁移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德国相比,19世纪美国人口迁移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2-06-0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和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经济上,这段均衡期(16601730年)应当被理解为一段稳步增长而非停滞不前的时期。整个欧洲商业繁荣。西方世界到处都建起漂亮的新古典风格的交易所。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商品市场都在更加高效地运作。银行也迅速增加,比如英格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每一个欧洲国家都修缮道路、扩建港口,并开凿运河、搭建桥梁。直到1654年,柏林仍然不过是小河旁一个拥有五千居民的定居点,但到1740年,它已成了一座拥有将近十万人口的宏伟城市。维也纳从一个阴森的中世纪堡垒变成了瑰丽壮观的帝国首都。

——摘编自[美]大卫·哈克特·费舍尔《价格革命: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商业城镇的发展十分迅速。清代中叶直隶、河南、山东商业城镇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达40%以上。商业城镇中人口超过府城者至少有10多个,人口规模超过一般州县城的为数更多。新兴商镇的大量崛起使城市数量大大增加,这些商镇在行政建置上虽然只是一个镇,但其人口规模和市场辐射功能很多已超过一般州县城,其中的一部分在其后的发展中升格为行政中心城市。清代中叶,冀鲁豫三省可视为流通枢纽和地区性商业中心的城镇有30余个,已超过三省的府城总数,这些商业城镇正在越来越明显地改变着传统行政中心城市的绝对统治地位。

——摘编自许檀《明清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

材料三   在西方,最早有关明清“停滞论”的表述出现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而后,著名学者魏特夫、佩雷菲特等也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表了类似见解,这些断言使“停滞论”在西方世界得到了一个相当普遍的认同。这样一种超稳定、无变化、停滞的中国社会面相在国内也同样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而有关“停滞论”的反思很早之前就出现了。

——摘编自朱浒《明清中国社会停滞了吗?——中西比较的视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华北商业城镇对于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商业角度评析明清“停滞论”。
6 . 围绕“英国工业革命”这一探究主题,某同学搜集了下面的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713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独占西属美洲殖民地黑奴的贩卖权,从法国手中夺得北美阿卡狄亚、纽芬兰、哈得逊湾一带地方。18世纪中期,英国夺得法国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夺得了西班牙的佛罗里达。18世纪80年代,英国又宣布澳大利亚为其殖民地。

——摘编自陈钦庄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没有一个曼彻斯特(注:英国城市)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

——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

材料四   每一件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如每织1尺布,平均需要14道工序。分工的发展使得生产工具日益专门化,如英国伯明翰的五金工场,可以生产500多种不同形状的锤,以满足各种特殊操作工序之需。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五   地理上的得天独厚以及一个有知识的工人贵族阶级、一个不太有知识的高原人和爱尔兰人的广大基层、和低劣的、不太清洁的居住条件的传统汇合在一起,已使格拉斯哥区域随着新经济力量的解放和扩大其作用而一变再变,已使新工业文明的最好和最坏产物在那里继续争荣并茂成为势所必然。

——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


(1)材料一这种史料对研究该主题是必须的吗?请说明理由?
(2)请具体说明材料二、三、四分别从哪些角度对该主题进行了研究?
(3)如何理解材料五中“新工业文明的最好和最坏产物……争荣并茂”这句话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的医学发展历程

16~17世纪,体温计,脉搏计、显微镜被运用于医学;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并发表《心脏运动论》;达·芬奇为人体解剖绘制了700多幅图片,大都准确无误。

18~19世纪,临床医学开始兴盛;爱德华·詹纳发明了牛痘接种法,是预防医学的一件大事;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麻醉药和消毒器,以及血压测量、喉镜、胃镜、X光机等仪器运用于医学。

20世纪以来,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开始进入临床;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成立;超声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组成了医学影像学;细胞选择与分裂、克隆技术、DNA技术等不断发展。

——摘编自陈坚鹰《从医学的发展史谈中医学的发展和提高》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6-0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明中叶开始,位于江南三角洲低地地区的小农从事养蚕和制丝业,位于微高地地区的小农则从事棉花种植和棉织业。他们通过为该地区城市繁荣的纺织业(丝织业、棉织业)供给原料和中间产品,得以贴补家计中的不足部分。随着人口的骤增和无数中小城市的形成,江南三角洲地区开始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不得不从外部输入稻米。从此江南将粮仓地位让给了新开发的湖广地区,自己则继续发展为商业和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的中心。

——摘编自吴金成《从社会变迁视角对明中期史的再认识》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粮食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英国掀起了开凿运河和修建铁路的高潮,到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成为著名的运河、铁路枢纽。1839年反谷物法同盟在曼彻斯特建立,同盟人员进行了大量宣传鼓动工作,创办刊物,要求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全英进行反谷物法的演讲、游行示威。1846年皮尔政府废除《谷物法》后,英国从国外市场大量进口小麦。当粮食歉收、谷物价格上涨发生骚乱时,政府便会发出命令严禁囤积居奇,采取措施规范谷物交易。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不仅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中叶江南三角洲地区粮食出现严重短缺的原因,并简析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采取的措施。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自从阿诺德·汤因比的《工业革命演讲集》出版以来,历史学界和经济学界对英国工业革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各派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解释。表3为某些学者从消费角度理解的工业革命。   

序号观点
转折点在(18世纪)六七十年代,现实和潜在需求不断增加对工业进一步提高生产率的压力。这导致了一系列的重大技术突破,降低了工业品的价格,大大增加了国内需求,甚至克服关税和交通障碍去占领欧洲的广大市场
工业的发展具有许多既影响供给又影响需求的后果,它增加了按人口平均的产量,有利于增加按人口平均的收入,从而使更多的人要求得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在新兴工业部门就业的妇女儿童收入的增加既增加了家庭收入,提供了超出生活必须的剩余,藉此购买制造品,又使妇女控制了相当一部分家庭财源,使得妇女能够购买服装、装饰品和瓷器之类的消费品
英国商品需求的增长来自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两者相互补充,其中更重要的还是国内市场,它规模远远大于海外市场

——摘编自舒小昀《从消费角度看英国工业革命》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新崛起的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摘编自《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二   拿破仑曾嘲笑英国是一个“小店主”的国家。然而,这个“小店主”用制造业和航海雇佣了整个世界,将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联成商品经济的巨手,当光荣革命打开了民主和自由的大门之后,这只巨手只是轻轻一送,就把英国推进了一个新天新地。材料三到19世纪末,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的贫民窟,仅在伦敦万人聚居的贫民窟就有20个以上。大部分居民的生活都围绕工厂展开,但当时城市在居民供水、污水处理和卫生保健等方面十分落后。垃圾粪便在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严重损害了居民的身体健康。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说明大量贵重黄金的涌入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说明“荷兰和英国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新天新地”是指什么?把英国推进“新天新地”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出现的城市问题,并据此提出一条治理建议。
2022-05-0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