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工业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与科技革命战争或剧变新世界格局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拿破仑战争维也纳体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经济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
第三次科技革命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据【美国】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整理

提取如表中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8世纪以前,英国人习惯用自家的小园子供养自己。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的饮食水平随着工资水平变化,工资较高的工人,特别是家里每个人都能挣点钱的那些工人,吃得较好;在工资最低的工人中,土豆成了唯一的食物。材料意在说明当时英国
A.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
B.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农经济
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饮食结构
D.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2019-06-14更新 | 611次组卷 | 24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育英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在16世纪20年代,英国只有约1/4的人口依靠工资生活,到1688年上升到1/3,而到1851年则到达4/5.下列对此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A.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B.工资劳动者数量变化反映了工厂日益普及
C.劳资对立的趋势贯穿了工业革命的全过程
D.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减弱
2018-06-27更新 | 125次组卷 | 20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图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1771—1841年间英国粮食价格变化(1800年=100)
A.工业革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渐趋形成
C.自由主义准则影响不断扩大
D.英国农业经济呈现衰退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50~1900年世界人口估计数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百万

欧洲

100

140

266

401

美国和加拿大

1

1

26

81

拉丁美洲

12

11

33

63

大洋洲

2

2

2

6

非洲

100

95

95

120

亚洲

330

479

749

937

总数

545

728

1,171

1,608

百分数

欧洲

18.3

19.2

22.7

24.9

美国和加拿大

0.2

0.1

2.3

5.1

拉丁美洲

2.2

1.5

2.8

3.9

大洋洲

0.4

0.3

0.2

0.4

非洲

18.3

13.1

8.1

7.4

亚洲

60.6

65.8

63.9

58.3

总数

100.0

100.0

100.0

100.0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表中能够反映世界人口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两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18-01-11更新 | 95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新民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农业的突出进步,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时期的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并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或从事商业性农业经营。棉纺织业成为不可或缺的副业生产。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更加突出,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材料二   农村制造业最先出现于英国并在那里发展得最成功,尤其在毛织品的纺织和编织方面。到了1700年,英国产业开始普遍倾向乡村化而不是城市化,并严重依赖于发放制度。18世纪的英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土地制度,一端是一些大地主,另一端则是大量没有土地以工资为生的劳动力。自耕农的数量从1700年起就出现了下降趋势,并在18世纪继续减少。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普遍采用轮耕种植,传统农具得到改进,从而实现了一场令人欣喜的技术变革,为英格兰正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粮食。

——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7、18世纪中、英农村发生的相似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英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   1950-2010年中国、美国与世界的城市化水平一览表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际统什年鉴(2010)》


图表能够反映城市化进程变化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8 .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5世纪后期到17世纪中期的150年间,欧洲人口大约增加了50%,被称作欧洲人口爆炸的时代。1500年左右,西欧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仅有4个,还没有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但到1700年前后,西欧城市人口超过10万的已有12个,其中4个城市人口超过20万。     
——马世立主编《世界史纲》(下册)
材料二 英格兰与威尔士城市化进程表

注:城市人口指居住在2000人以上市镇的人口。
——D.B.格里格《人口增长和农业的变化》
材料三1750-1900年按人口计算的工业化水平(%)

材料四 1800—2008年中国城市化比率(%)。

注:规模达一万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资料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入口增长的原因及其后果。
(2)依据材料二,英国城市人口的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表中数据,概括中国和英国人均工业化水平发展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4)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密切相关,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016-11-18更新 | 9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辽宁省大连市第24中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到18世纪80年代,西印度群岛和南美的奴隶出产了世界市场上销售的绝大部分棉花。1791年,圣多明各棉花种植园的数量与甘蔗种植园已经几乎相当,其出口到法国的棉花比八年前增长了58%,同时还向英国出口了大量的棉花。西印度群岛和南美出产的棉花因此涌入利物浦、伦敦、勒阿弗尔和巴塞罗那的市场中,实际上促进了机械化纺纱的快速扩张。随着机器纺纱技术在整个欧洲大陆上的传播,更多的非洲人被戴上镣铐,被装进迸船舱,在太子港被拍卖,被送到遥远的农场,在逼迫下清理土地、锄地、播种、剪枝和收获白色黄金。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末19世纪初世界棉花产业发生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
2021-09-03更新 | 88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六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东西方直接海上贸易兴起以来,1718世纪英属东印度公司将其从欧洲获得的贵金属中的大部分用于东方贸易中,用来购买印度的棉纺织品和中国的茶,丝织品及瓷器等。英国每年从印度进口的棉纺织品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虽然因进口印度棉纺织品导致国内毛织业的衰落,英国政府几度下令限制和禁止印度印花布的进口,但是国内对棉织品的需求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在利益的驱动下,东印度公司以及私商走私十分猖獗。这种状况与当时盛行的重商主义政策是相悖的。英国政府一方面通过议会制定法律寻求保护,另一方面为迎接竞争和挑战,不断地通过改善生产组织方式、提高技艺来提高生产效率。

——摘编自张琼《从贸易逆差的视角看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经济因素》

材料二   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是英国殖民者侵略和掠夺印度的主要工具。他们以暴行为基础进行赤裸裸的抢劫、征收高额土地税等,导致饥荒成为印度的“普遍现象”。1813年,由于英国资产阶级强烈反对,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自此以后,英国工业品像洪水一样涌入印度,对印度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书中指出,英国在印度“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又“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摘编自李纯武、严志梁等《简明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说明17~19世纪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方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后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社会发展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