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从纯技术角度看,石油比起煤炭有着巨大优越性,能量值石油是煤炭的两倍,储存空间小,石油是液态燃料,能够用于内燃机。内燃机不仅比蒸汽机更有效率,个头也小的多,因此他们开辟了一组从汽车和摩托车到电锯的新用途,靠蒸汽不太可能或者说根本不可能有这种用法。

——摘编自【美】彭慕兰、史蒂夫·托皮克《贸易打造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为例,指出其“传统社会内部自发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一中的“古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内燃机发明的历史意义,并概括科技发展对世界影响。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英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议》签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糠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晚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摘编于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以英国为例,指出其“传统社会内部自发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一中的“古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2)比较说明材料二中凯恩斯和怀特关于“国际经济主导权”观点的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怀特计划被采纳的原因。
(3)材料三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据材料三,概括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5世纪束开始的持续数百年的“圈地运动”使得庄园制经济和佃农制经济瓦解,个体农民斩断了与土地的联系,成功摆脱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成为仅有劳动力可以出售的“经济人”或“自由人”。他们进入城市,既无财产也无技能,人数众多却不懂得团结,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处境极为不利,有时还互相竞争、彼此倾轧。面包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要从市场上购买,没有一天的劳作就没有一天的衣食。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等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黄册制度名存实亡,统治者将赋役合并征银,使地亩成为征派赋役的依据。轮班制度和匠籍制度相继被废除,工匠获得了通过市场出卖劳动力的自主权。在此基础上,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领域,雇佣劳动力的现象已非常普遍,且清代较之明代有了更大发展。许多市镇有了专门出卖劳动力的场所,甚至一些地区、行业的雇佣工人还组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行帮。政府亦规定:雇工人与其他“凡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乾隆以后,雇工园对工作条件不满等原因在工期未满时就辞工的现象越来越多。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的劳动力市场》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与明清江南地区在劳动力市场形成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江南地区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影响。
4 . 持续了近一百五十年的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英国,也改变了世界面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令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因此,圈地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持续到19世纪中叶,包括棉纺织工业、采矿业、冶金业的机械化和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运输业中的运用。第二阶段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逐渐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明显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首要条件,概括工业革命的阶段特征。
(2)据材料二,分析世界市场扩大带来的影响。据材料二指出推动世界市场扩大的最重要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的主要表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展不应该仅仅被视为欧洲的成就。更恰当地说,它们乃是世界发展过程的产物,而世界发展过程的空间焦点以前长期在东方徘徊,当时才开始向西方移动。真正关键的问题与其说是促成工业革命的“独特的”西方特征或因素是什么,不如说是为什么和如何发生了这种从东向西的转移。这种转移的原因应该在“东方的衰弱”和“西方的兴起”这两个方面来寻找。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等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观点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的英国工业革命起源学说有两大“漏洞”,一是把工业革命理解为一场纯经济的变革,忽视这场变革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及其实质;二是把历史发展归结为少数人的创造,认为只有那些所谓的“天才人物”才能左右历史发展的进程。我们倡导“从下往上看”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把历史研究的着眼点首先定位于广大的劳动人民,然后往上看整个社会和国家在工业革命前的变革……英国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新时代的伊始。

——摘编自杨杰《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一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有论据,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带动了江南经济全面发展,促使晚明的江南欣欣向荣、百业昌盛。农业方面,曾经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业,开始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例如桑、棉、茶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种植业以物种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生产区域,例如蚕桑区、棉作区、稻作区等等,并形成了许多专业市镇,例如棉布业市镇、渔业市镇、粮食业市镇等等;江南还出现了完整的农业社会分工,发达的加工业必然带动了江南商业、运输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并促进了农业呈现出商品化的端倪。

——摘编自李工:《晚明现象:一道商品经济的曙光》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的开展,19世纪的英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大农业体制。这一时期,蒸汽犁和以蒸汽为动力的排水管的应用,氮肥、硝酸盐、过磷酸盐等化学肥料的试验共同推动了英国农业体制的变革。随着土地耕作制度的变革,马铃薯、芜菁和苜蓿继续得到推广,1793年一1815年开垦荒地运动业达到高潮,耕地面积扩大了464119英亩。此时的英国,农业科学知识大规模普及,著名的《农业年鉴》等农业著作,以皇家农学会和各种农业协会为平台,逐渐向全社会扩展,到了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在英国农业生产中基本确立,农业的迅速发展也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金静:《英法农业近代化比较研究》

材料三   1978年底开始,对农业最初的改革思路可以归结为放权让利,在扩大农民生产自主权的同时,给予农民极大地政策偏向。首先,1979至1982年4年间,农副产品收购牌价共提高24.5%,其中1979年一次提高21.1%.其次,1979年全国征购粮食基数减少到700亿斤,减少了55亿斤,规定水稻地区口粮不足400斤,杂粮地区口粮不足300斤的一律免购。再次,政府还大力减免税收和降低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并对粮食、棉花、食糖等实行奖售,规定农民在完成国家任务后,一些农产品可以自由上市交易。

——摘编自肖冬连:《探路之役——1978至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一,分析晚明江南农业发展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大农业体制确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农业“放权让利”的意义。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夏日田园杂兴》)谚语: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材料二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三

时间(年)

圈地法案(条)

圈占面积(万英亩)

1700-1760

208

34

1761-1796

1482

298

1797-1820

1727

331

……自亨利七世以来,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这样毫无怜惜地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从这一点看,英国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它越过自由农民土地占有制而直接实现资本主义农场主的大土地占有制,这无疑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摘编自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些特点?
(2)材料二表明近代中国农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指出其实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马克思称英国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的理解。
2020-04-2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商主义”是西欧在 16—18 世纪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理论。重商主义的发展又可分为两 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金属货币输出和积累货币财富。晚期重商主义与早期不 同的是,认为国家应该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重商主义者认为:一个国家金银 越多,国家就越富强,必须努力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促使外国金银流向本国。因此各国纷纷实行保护 关税的政策,对外国工业品和进港船只课以重税,以阻碍商品进口,同时又努力发展本国工商业,鼓励 出口。英国自 17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实行的《航海条例》《列举商品法》《主要商品法》以及 1815 年 开始颁行的《谷物法》都体现了重商主义政策。这些政策完全是为英国大商人、大船主及大地主的利益 服务的,局部的也是为了保护英国的工业。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776 年,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一书,创立了第一个系统的政 治经济学体系,此后几十年大卫·李嘉图等人发展和继承了亚当斯密的学说,他们强调完全的自由竞 争和自由贸易,从根本上否定了此前西欧各国盛行的重商主义政策。1846 年英国废除限制粮食进口的《谷 物法》,自由贸易政策迅速发展。1849 年,英国废除实行了两百多年的《航海条例》,减免了两百多种货 物的进口税。1851 年,英国议会宣布“自由主义”为基本国策。

当时英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产品具有压倒性的竞争优势,棉纺织品、金属制品,甚至煤的产量和 质量都是他国无法与之相抗衡的。因此,英国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用取消贸易限制的办法来扩大国外市场。英国不但在本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且也要求外国实行这个政策,以利于英国的商品畅销世界,因此英国统治集团不惜通过炮舰政策打开外国的大门,如 1840 年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1854 年参 加克里米亚战争,1856 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都是这一政策的体现。

——摘编自高岱《英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中后期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对中、英两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2019-11-0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荆、荆、襄、宜四地七校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

材料二   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赵鼎新认为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程。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经济竞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欧洲国家力量强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其他宗教、世俗形态的兴起。资产阶级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政府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