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星期日”源于犹太教的安息日,是休息和礼拜的日子。11世纪时,英国法律禁止人们在星期日进行聚会、狩猎等世俗活动;到18世纪以后,娱乐、购物、郊游等成为星期日的重要生活内容。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
A.贵族政治走向没落B.宗教淡出社会生活
C.工厂制度已经形成D.休闲活动商业化趋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农业的突出进步,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时期的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并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或从事商业性农业经营。棉纺织业成为不可或缺的副业生产。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更加突出,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材料二   农村制造业最先出现于英国并在那里发展得最成功,尤其在毛织品的纺织和编织方面。到了1700年,英国产业开始普遍倾向乡村化而不是城市化,并严重依赖于发放制度。18世纪的英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土地制度,一端是一些大地主,另一端则是大量没有土地以工资为生的劳动力。自耕农的数量从1700年起就出现了下降趋势,并在18世纪继续减少。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普遍采用轮耕种植,传统农具得到改进,从而实现了一场令人欣喜的技术变革,为英格兰正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粮食。

——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7、18世纪中、英农村发生的相似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英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转型是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材料一   15—17世纪,英国传统的庄园经济和小农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取代,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开始,工商业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的政治转型表现为君主主权逐渐转移到议会主权,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英国原有的议会传统得到继承和发展并起了重要作用。但促使英国完成社会转型的则是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工厂制的生产组织形式、蒸汽机车的发明、铁路的修建等改变了英国社会面貌;更为主要的是工业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靠农业生存。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摘编自陈二力《英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新旧结构的更替呈现多层面的交错运动态势,表现为五种发展趋势:中央政府权威削弱及其衰败化;在西方列强侵略下国家地位的边缘化;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社会经济演变的市场化;国家与社会结构的二元化。这五种趋势构成中国近代化的阻力与推力,使近代中国既表现为从传统农业国向近代工业国的转型,但又无法完成这一转型。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中国社会内部,在于制度变革的滞后。

——摘编自刘伟《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实现社会转型的条件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阻力与推力。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成功实现社会转型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的主要经验。
2019-05-15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历史
4 . 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1700年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表中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这一变动趋势
阶层(职业)年代1560年1700年
贵族、绅士、教士100%100%
商人、律师、政府官员100%100%
(伦敦)店主、制造业者60%90%
(乡村)店主、制造业者30%60%
农场主(含自耕农)50%75%
农牧业雇工和佃仆15%15%
茅舍农(含牧民)20%20%

A.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
B.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C.有利于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
D.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
2019-06-03更新 | 277次组卷 | 24卷引用:二轮复习测试专项 专题12 近代世界经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世纪,英国的庄园经济随着农奴制的瓦解而衰落,农业经济收入锐减,农村的贫富分化加大,呢绒纺织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16世纪起,乡村对手工业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毛纺织业成为乡村工业的主体。价格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生产关系,货币地租盛行,促进了乡村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土地的集中促进了农民的分化,集中经营的土地上使用大量雇工。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英国乡村经济发展的表现。

材料二   棉花种植在明代普及全国,棉布成为大众消费品。棉纺织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据统计,江南地区在明代后期年产棉布量在2000万匹以上,有170万妇女从事棉纺织业。占劳动力的50%以上。丝织业发展迅速,明代后期,江南地区官营织机约有3500台,民营织机在15000台以上,织工达4万人之多,出现了许多以丝织业为主业的市镇。生产的专业化和分工十分普遍,服务于纺织业的辅助行业从业人数同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田面权、田底权分离,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乡村经济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地区乡村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6 . 下图所示为英格兰与威尔士城市化进程图,产生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有

①新航路的开辟            ②奴隶贸易             ③工业革命            ④圈地运动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③④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在15世纪前后突然超过亚洲大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共同采用了贸易开放政策。同时,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最先富裕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而是发生在欧洲人口规模相对较大的英国与后来的法国和德国,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除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之外,还较好地将殖民地纳入本国的分工体系,而且拥有更好的市场条件、高效的法制传统和人力资本培育体系,使本国的要素结构更能支持大规模的民间技术创新,吸纳过剩资本和农业剩余劳动力,促使其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向近代工业转型。

——摘编自李君华、欧阳晓《欧洲大国发展道路的经验解释》

材料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其特定含义,系指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近两千年的向前发展,至明代后期已经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这些新因素在性质上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它们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然后引起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政治关系、思想意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发生相应变化,传统古代封建社会已经发生局部结构性变换。新生的先进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的未来,显示了社会的新走向,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大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的依据。
2022-07-12更新 | 102次组卷 | 3卷引用:中国古代史单元检测(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专用)
8 . 据史料统计,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口在1700年至1741年时,约有580万至600万,1760年为666.5万,1790年则达到了821.6万。其中人口中的70%至90%都是在18世纪下半期增长的。由此可知,上述变化
A.得益于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B.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强大推动力
C.导致了英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D.促使英国开始走上对外殖民道路
2022-04-15更新 | 436次组卷 | 5卷引用:回归教材重难点10 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展——工业革命至十月革命前夕-【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
9 . 17世纪,西方夜生活开始出现,但社会影响仍然有限,大多数市民还没有习惯夜生活。到18世纪,夜生活开始成为时尚,一些曾属于贵族圈子的娱乐活动开始扩及民间。到19世纪,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这些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政府对夜生活的鼓励
C.贵族娱乐圈子的扩大D.工业革命的有力推动
2022-04-22更新 | 329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18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好题帮】-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封建自然经济趋向瓦解,集中地表现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趋向瓦解之上。1415世纪以来,英国的毛纺织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工场手工业最为发达的部门,号称是英国的“民族工业”。由于工业入口和城市增长的较快,促成了对羊毛等经济作物和商品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使农业产品的市场被看好,农业成为有诱惑力的、有利可图的行当。于是有不少商人资产者决意投资农业,到乡间去兴办牧场、农场。为此,便要向贵族租地。资产者所出的较高的地租,深深刺激着贵族们,起初土地只是出租自己的直接领地,后来开始圈占农村公社的公有地,再后来以强力手段驱逐农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大致始于15世纪,16世纪前期达到高潮,此后,愈演愈烈。圈地运动导致大批农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他们的一大部分,或是留在乡间,成为农场中的雇佣工人;或是流入城市,成为供企业主选择雇佣的自由劳动力。英国农业领域的这一重大变革,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展的需求下自然形成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由于输入的洋货为机器制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使不少土货滞销,如东南沿海带盛产的土布、土纱,因洋纱洋布的剧增而陷于困境。欧美各国在刘华倾销商品的同时,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农产品。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扩大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中商品经济作物的比重,减少了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份。在近代中国,这一变化是外国资本在中国护展殖民地贸易和实行经济侵略而强行促成的,因此又不可避免地要服从西方资本主义总体的政治经济利益需要,成为它们的附庸。这种变化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经济的烙印,呈现出一种畸形状态。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近代中国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封建自然经济趋向瓦解过程的主要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对本国产生的影响。
2022-02-26更新 | 94次组卷 | 3卷引用:二轮拔高卷2-【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