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至清嘉庆年间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的美誉,“居民填溢商贾辐辏,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摘编自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等

材料二欧洲“中世纪模式”的城市形态是节制、封闭、内敛性的,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城市形态则是爆炸式的扩张。这种模式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宣扬的“自由”基础之上,……人口的集中固然对有产阶级起了鼓舞的和促进发展的作用,但是它更促进了工人的发展。工人们开始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阶级;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分散时虽然是软弱的,但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这促进了他们和资产阶级的分离,促进了工人所特有的、也是在他们的生活条件下所应该有的那些见解和思想的形成。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受压迫的地位,他们开始在社会上和政治上发生影响和作用。大城市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在这里,工人第一次开始考虑到自己的状况并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斗争;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在这里,产生了工会、宪章主义和社会主义。

——摘编自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等

材料三美国在1790年第一次人口统计时,城市人口占全国的5%,只有两个大城市达到2万人口的标准:纽约3.3万人,费城2.85万人,第三大城市波士顿只有1.8万人。这比同期的西欧城市逊色许多(此时伦敦人口已经逼近百万)。但是到1860年-1900年,城市人口比例由19.8%上升到39.6%;城市数量也显著增加,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由9个增加到38个。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1.2%。由此可见美国城市化速度的惊人。……但是城市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诸多严重的城市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卫生状况恶化,污染严重,贫民窟大量出现,种族隔离与种族冲突,等等,使城市一时成为“风暴的中心”。1879年,纽约的贫民窟住宅为2.1万个,至1900年增加到4.3万个,容纳居民数量也达到150万,而其时整个纽约人口还不到400万。

——王旭《美国城市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著作撰写的历史背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美国城市迅猛发展的原因和美国贫民窟大量出现的原因。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是如何应对城市贫民问题的。

2 . 公共图书馆的出现,在图书馆的发展史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它的规模及被利用的程度,是一个国家科学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十九世纪中期之前,英国的图书馆主要是为中上层人士服务的,如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创建于 1602 年),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创建于 1753 年)和一些只为少数人服务或只在小范围内开放的私人图书馆。

17 世纪末流行会员制收费图书馆。18 世纪 30 年代,出现提供图书租借服务的流通图书馆。工人阶级也组织了会费低廉的收费图书馆。

1850 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然而其后 40 多年,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并不理想。直到 1872 年左右,女性工人和非技术工人才拥有会员资格。1893 年,英国议会对该法案做出修正,允许地方政府有权决定设立公共图书馆。此后,公共图书馆得以稳步发展,并逐步消除了图书馆历史上对性别、阶层、经济状况、身份、年龄的诸多限制,实现阅读空间真正的公共性。总体来说,到 20 世纪初,欧洲已经普遍建立起公共图书馆体系。


(1)假如你进入 1900 年的英国某处公共图书馆,设想一下你将会看到哪些类别的图书?并试着列举几本具体的书名。(要求:至少列举两类,每类至少两本书籍。列举类型并阐明原因,表述简洁,逻辑清晰。)
(2)结合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的出现及发展,简要说明“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国家科学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
2020-12-05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榆社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模块诊断历史试题
3 . 人类自开始生产活动以来,就出现了因接触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有害因素而发生的疾病。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全世界的生产方法和工作关系……更快的生产速度,更长的劳动时间,有限和封闭的空间,为日益增加的劳动大军带来了新的疾病。工人劳动状况持续恶劣,职业病及传染病流行。19世纪后期大规模的采矿、冶炼、煤化学工业的生产等导致工人出现了急性苯胺染料中毒、煤焦油引起癌等问题。从20世纪开始,欧美发达国家出现了多种急、慢性化学中毒和职业性肿瘤等新问题。

19世纪起,职业性危害受到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开始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进行职业性病伤的防治。英国改革家和医生计算、度量和证明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对英国工人生命的影响,承认折磨着工业人口的职业病具有广泛性。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认为工人健康的恶化证实了工业资本主义造成了难以接受的社会代价。为了保护自身的生存权利,工人也广泛组织起来进行斗争,促使一些国家建立职业安全卫生以及劳动保险的法规,开展防治职业病机与研究。各国政府通过实行有限的社会和健康保险计划对工业化的影响作出反应,旨在解决由于工作相关的残废、疾病或死亡而造成的新式依赖。进入20世纪,德国和英国立法规定,必须为死亡老家庭提供基金以及为残废和患病工人提供照顾。美国各州开始通过工人赔偿法。在二战前的几十年里,政治家劳工、经理、保险公司代表、医生和律师都提出了国家新工业的工作场所的职责和危险问题,涉及的问题范围广泛,囊括了从责任的认定到资助受害雇员等一系列问题。

——摘编自【美】理查德·W·布利特等著《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西方职业病形势严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职业病防治的特点。
(3)综合述材料谈职业病防治与工业文明的关系。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4年出版的詹姆士·利奇所写的《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记载了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其中有这样几条。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第十六条:损坏轮子者,视轮子大小,每个罚款一先令至二先令六便士。任何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款六便士。

——摘编自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单个资本的积聚已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伴随着市场日趋成熟化,企业规模分散、盲目竞争问题十分突出,大公司开始追求规模效益,以适应过度竞争产品的价格战和成本战。因此以扩大企业规模为直接目的的横向兼并(即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兼并)成为第一次兼并浪潮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兼并浪潮的重要结果,是家族企业开始向现代股份公司演变,各种全美国字头的公司纷纷兴起,造就出了像美国钢铁公司、全美烟草公司、美国糖业公司、美国橡胶公司等这样的现代大型股份公司。大公司的出现使美国工业具备了现代工业结构,完成了工业集中化过程。

——摘编自李肃、周放生等《美国五次企业兼并浪潮及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工厂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工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现代大型股份公司产生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国际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风险不断增加。欧美国家在动物及动物产品方面制定了包括各种规程、标准、手册、指令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实行立法、管理、执行分离。美国根据专家风险报告分析,对于进口可能对本国产生冲击的产品,在境外建立了三层疫情防御体系,规定只能在洛杉矶、迈阿密等口岸进行检疫交易,并制定了猪、牛、羊、马等主要动物档案和溯源体制,未注册的不允许进入流通领域,如英国种猪养殖由养猪协会统一注册,提供系谱认证。在澳大利亚,还实行分类管理,如一类疾病完全由政府资助,二类疾病80%由政府资助等。

——摘编自营顺仙《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肩负防控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重任,或早起源于1903年在中东铁路管理局建立的铁路兽医检疫处,对来自沙俄的各种肉类食品进行检疫工作。1913年,英国为防止牛羊疫病的传入,禁止病畜皮毛的进口,向中国政府提出检疫要求。上海的英国商人为了使其经营的产品顺利地出口到英国,聘请了英国的兽医流得洛克在上海做出口肉类检验,并签发兽医卫生证书。1922年,英国又以中国无国家兽医检查机关为由,禁止中国的肉类出口。在国外压力和国内商人的强烈要求下,当时政府筹备设立“毛革肉类出口检查所”,并于1927年制定公布了《毛革肉类出口检查条例》,同时限制了染有炭痘病菌的肉类出口

——摘编自张海确《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外来有害生物一旦入侵成功,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代价极大,费用高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外来动物疫情防控应对策略,对有效抵御疫情蔓延、预防外来有害动物入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林祥梅《外来动物疫病》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外来动物疫病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我国健全外来动物疫情防控措施的积极影响。
6 . 时移世易,大国兴衰,各领风骚数百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将1350—1650的300年时间,视为“漫长的16世纪”。这一长时段的划分,就是为了对应当时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明朝中国(1368—1644)在世界史上的辉煌地位。与此相对应,社会史学家阿瑞吉(GiovanniArrighi)则提出了另一个长时段的分期概念——“漫长的19世纪”(1650—1915)它标志着中国与欧洲之经济社会开始走向分道扬镳的道路,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亚洲的形象在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史叙述中”的全面贬值

——据韩毓海《重新思考19世纪》

材料二   在中国,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奉为贵族。看到这样的国家,他们(18世纪法国部分启蒙思想家)叹为观止,心驰神往。

——据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三   如同西班牙漫长的16世纪、荷兰漫长的17世纪、英国周期漫长的19世纪一样,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百年周期的终结阶段。

——据王湘穗《博弈式共生的中美关系》


请回答:
(1)推断材料一中布罗代尔和阿瑞吉对长时段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2)指出材料二中的“他们”对中国的形象认知,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他们”得出这种认知的原因。
(3)材料三中荷兰、英国、美国确立各自的“漫长世纪”有哪些共同因素?你是否同意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了终结阶段?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7 . 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互相影响,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英分别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乾隆、嘉庆、道光三朝(1736-1850)的人口迁移,呈愈演愈烈之势。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同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边疆和内地联系加强,城市工商业繁荣,赋役制度的改革等成为了自发的人口迁移运动的推力和拉力。迁移的种类,基本分农垦型、商贩型、工匠及佣工型三大类,其中,农垦型指流向(东北、内蒙、新疆、云桂黔、台湾及东南等)边地或(内地各省区)山区,开垦土地,务农为生计的迁移,这是迁移的主流。“长期的超省际移民和大量开山垦荒”,大大拓展了全国耕地面积,生产了足以维持三四亿人口的粮食。“农桑本业人余于地,不能耕种者,不得不逐末谋生”,也推动人口流向异地城乡。清代中期的工商业空前繁荣,与大量过剩农村人口广开谋生路,从事各项非农产业密切相关。

——摘编自《清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材料二     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工矿区流动,这是工业化国家普遍经历的人口现象。由于工业化开始早晚不一,产业结构各异,与其他国家(包括殖民地)经济联系多寡不一,各国人口流动有自己的特点,英国农村人口转移特点是:开始时间早(18世纪下半叶,就开始大量向城镇和工矿区转移),流动规模大,女性流动多于男性;对外移民多 。

——《英国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材料三   不列颠劳动力的分布(1801-1951年)        单位:%

年份1801185119011951
1.农、林、渔
2.第二产业(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
3.第三产业
其中(1)商业和交通
(2)家庭和个人服务
(3)公用事业专门职业和其他
35.9
29.7
34.5
11.2
11.5
11.8
21.7
42.9
35.5
15.8
13.0
6.7
8.7
46.3
45.1
21.4
14.1
9.6
5.0
49.1
45.9
21.8
2.2
21.9

——资料来源:迪恩、科尔《英国的经济发展,1688-1957》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与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农村人口转移特点形成的原因。
(3)试综合以上人口流动的相关信息与思考,为我国引导新型工业化提出2条建言。
8 . 资源配置和能源利用是人类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延长的16世纪扩张”实际上是从15世纪初开始的,它持续到17世纪乃至18世纪。这次扩张……中国等主要亚洲国家,包括进出口贸易在内的贸易都迅速增长,收入和消费也可能迅速增长。在政治上,这次扩张表现为中国明一清帝国等亚洲主要国家的兴盛。……最终,中国成为最大的白银“秘窖”。由于中国具有相对更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因此吸储了更多的白银。但是,中国和其他地方一样,新增的货币造成了有效需求的增长,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的增长,从而支持了人口的增长。但是在政治经济体不够灵活、缺乏扩张能力的地方,生产的增长跟不上货币供给的增长,货币供给的增加就未能促进生产、消费以及人口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有效需求的增长促成了通货膨胀。欧洲就是这种情况。

——摘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材料三   要探究人类经济与文化的生态影响,特别有收获的研究领域就是欧洲人在过去500年,以最大数量的收获而席卷的那些领域。尤其到18、19世纪的资源配置完全就是全球性的了,而其将污染因子释放到大气中的规模、浓度和种类来说,也可说是一场对大气的革命。

——威廉·贝纳特《环境与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西欧扩张开始的事件及对世界的影响,并分析明清时期中国虽强盛但没能实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在推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至18、19世纪时欧洲是如何完成全球性的资源配置的。
2019-09-11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训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以后,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兴起,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要求的资本也就越来越多,于是股份公司这种早已出现的集资经营方式开始得到广泛发展……此外,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也加速了大资本吞噬小资本的进程……1873年的经济危机使许多中小企业破产,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的集中。

——摘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857年至1905年德国垄断组织卡特尔数量增长示意图

材料三   20世纪初,美国和德国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8%、4.2%,而英国和法国分别为1.4%和3.3%。在此基础上,列宁进一步揭示了垄断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和经济技术停滞的趋势……正如马克思指出:“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的不断减少……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摘编自《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及其评价》

材料四 事实上,自1890年美国颁布第一部现代反垄断法——《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以来的115年间,无论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还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都相继制定了名称不尽相同的反垄断法,如《反限制竞争法》《限制性商业行为法》《竞争法》《公平交易法》等。可以说,世界范围内反垄断法体系已经建立并臻于成熟。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企业并购浪潮风起云涌,强弱并购为强强并购所替代、国内并购发展为跨国并购,并购案值屡被刷新、垄断程度再攀新高

——摘自《当代美国控制企业并购法律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下半期垄断组织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德国卡特尔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四,评述材料中关于“垄断”的观点。

10 . 材料二   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世界博览会。这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它的意义,绝不只在美国首次获得了世博会的举办权;通过博览会,美国要向世界展示一个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证明它已走出欧洲工业强国的阴影。美国要向世界宣布:一个美国时代即将到来。
——互动百科《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
(1)1876年美国为什么选择了在费城举行世博会?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和人才等方面说明美国“走出欧洲工业强国的阴影”的原因。
材料三 1851年英国伦敦世博会上,当时上海商人徐荣村以特产“荣记湖丝”参展获得金、银两枚奖牌,此君在二十年后赞助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小学童……王韬亲历了1867年巴黎博览会……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中国首次以官方形式率商民正式参加了这届博览会,并建造国亭,展品仍为中国传统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工艺品,不外是古董、玉器、丝绸、瓷器、苏杭扇笔、宁波木器、笔墨等。作为中国展馆的一部分,中国村汇聚了各种各样富有中华特色的游艺:有一座戏院,中国演员在表演京剧;一间佛殿,导游在为人们解释宗教仪式和教义的含义;一间茶室,中国的服务员现场表演茶道。特别引人注目的,还有一个花园,在那里可以尽情享受东方美食……
——摘自乔兆红《百年演绎:中国博览会事业的嬗变》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参加世博会形式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10-05-19更新 | 6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山西临汾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四次四校联考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