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76年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建国,不久以后中美两国就有了商业交往鸦片战争前,中国人译称美国为“咩哩千”(中国人在书写外国国名时往往加上“口”旁,以示蔑视)。初来中国的美国人给人的印象是“彬彬有礼”,与当时英国人的趾高气扬,傲慢无礼形成鲜明的对比。美国人对中国的法令、习惯一般都能遵守,清朝官员也认为美国人在各国人中态度“最为恭顺”。林则徐是第一个比较完整地介绍了美国基本情况的中国人《四洲志》中记载:1292年,大吕宋(菲律宾)之戈揽麻士(即哥伦布)乘船西驶,始知此地。)并对美国人民在建国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赞叹不已。

——黄长义《近代前夜中国人的美国观》

材料二   1830年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对美国进行考察,通过对美国访问,亲身体验美国了的社会制度、人权、经济等各个方面。在托克维尔眼里:美国人是第一个幸运地避开了专制统治的民族,实现了“多数人的和平统治——民主共和制;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社会,教育、法律、血统甚至外貌特征在他们之间筑起了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屏障,其中,白人高高在上,印第安人和黑人被视为劣等种族,处境恶劣;美利坚民族是一个好动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全民逐富的商业民族。好动的激情、对财富的渴求在旧世界是弊端,在美国却有利于社会繁荣,而社会繁荣与自由是彼此携手并肩前进的,从而又有利于捍卫自由。托克维尔的美国观为人们观察美国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视角。

——张茗《托克维尔的美国观》

材料三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

——习近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夜中国人的美国观,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托克维尔的美国观。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现代公民应如何具备“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南方在公元前已经种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浆。战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就有“有柘浆些”之句,柘浆即甘蔗汁。《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派专使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当时制糖规模有限,产量不高,尚属名贵产品,供少数官僚士大夫享用。宋时掌握了熬制成白色透明的白砂糖和冰糖,即所谓糖霜的技术。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分别叙述了甘蔗移栽技术,并画出了榨蔗汁和熬糖设备。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费逐渐进入日常生活中。清人李调元《粤东笔记》载,此时糖最白者“售于东西二洋,称为洋糖,次者售于天下。”

——摘编自《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

材料二   台湾大规模种植甘蔗,榨制蔗糖始于十七世纪上半期。1624年荷兰人占据台湾后,在台湾南部实行贷款、货种等手段推进蔗植业,台湾成为荷属东印度公司产糖的重要基地之一。明末清初,天灾人祸使无数贫民流亡至台,多以从事农业为生,甘蔗的种植面积继续扩大。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利用天时地利发展蔗植业。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后,闽粤等省先进的制蔗糖技术工具很快传入台湾。为追求经济利益,台湾农民大面积种植甘蔗。甘蔗的广泛种植带动了台湾制糖业的兴起。清代后期,台糖是台湾外销的主要商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

材料三   近代以来,欧洲甜菜糖业迅速崛起,在20世纪初已占据世界糖品生产总量的半壁江山。古巴、爪哇等地的甘蔗糖业也空前发展,直接左右着北美及东亚糖品市场的走势。受其影响,东亚传统甘蔗糖业大国——中国主导的前近代东亚糖业旧格局解体,传统的手工制糖技术也逐渐衰落。

——摘编自《中国糖业史研究的新开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大陆地区制糖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台湾地区制糖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制糖业衰落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据记载,1910年德国5000人以上城镇的人口数目从1871年的970多万人增加到近3170万人,增幅达225%以上,而同期德国总人口的增长仅为58%。这说明德国
A.工业化促进了人口流动
B.城市化发展已基本完成
C.社会劳动力过剩形势日益严峻
D.人口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4 . 据记载,1870年至1905年间美国钢铁工业的企业数目从1808家减至606家,而平均投资额却从15万美元增加到150万美元。材料现象说明
A.重工业一跃为主导产业
B.社会经济管理日益严格
C.生产与资本趋向集中化
D.工厂制取得了全面胜利
2018-07-06更新 | 8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三校2017-2018学年高一6月联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的“受鬻法”规定,年满九十岁的老人,每月可以从官府领取一石粟米。汉成帝时,又将这种待遇的年龄降到七十岁。汉高祖曾下诏说,凡五十岁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带领大家向善的,便可尽免徭役,每年十月还赐予酒肉。汉文帝也要求每年年初要派人慰问老人,赐予布帛酒肉,认为这样才能给天下子孙树立榜样。《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尺。”

—据赵凯《良举善政下,汉代老人缘何不幸福》等整理

材料二20世纪初,英国各界对建立养老金制度的呼声日渐高涨。1909年实施的《养老金法》规定,年满70岁(1901年英国男性的预期寿命为51岁)、品行良好、勤于工作的英国老年公民才有资格领取养老金。该法的补贴标准是每周1—5先令,相当于一个工人周薪的五分之一。该法第一次明确了政府对老年人的责任,落实了由谁养老的问题。

1925年,《养老金法案》实施了部分缴费性养老金计划,缴费由个人与雇主分担,补贴标准增加为每周最高10先令。1940年,英国政府将女性退休年龄降至60岁;1965年,男性退休年龄降至65岁。65岁和60岁成为男女领取国家基本养老金的起始年龄。2011年英国公布的《养老金法案》规定,英国女性65岁退休标准将提前在2018年11月前实行;而在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间,男女退休年龄将统一提高到66岁。

—据唐军《20世纪英国养老金制度的变迁》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尊老的措施,并对这些措施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养老政策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6 . 在加速发展的全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障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是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子女赡养父母作为“孝”的基本内容而得到普遍认同。“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得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中国传统养老不但注重物质奉养,还要顾及精神需求。《礼记》记载:“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此外,历朝统治者都对家庭养老格外关注,经常对年长者需要赡养的家庭给予经济补助、减免赋役等方面的挟持。

——摘编自刘勇《中西方养老文化的初步比较研究》

材料二欧洲的广大农村地区从中世纪开始,流行一种老年人与年轻人签订退休协议的习俗。年迈的农夫或其妻子将农场及相关财产转让给家中的年轻人,年轻人按照与老年人签订的协议,定期向老年人提供生活所需物品。中世纪贵族们在晚年将大笔财产赠与修道院而被接纳到宗教团体中来,从而保证了老年赡养。这种做法在工业化初期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与发扬,不仅是贵族,就连手工业者等劳动者也开始用这种方式来保证自己的老年生活了,与人们签订养老契约的机构扩展到地方政府、兄弟会、友爱社等众多机构,革命性的出现了与老年人签订养老契约的专业机构,这成为近代养老保险的前身。

德国在1889年率先推出了社会养老保险,此后,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支撑下不断膨胀,成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中最重要的福利保障制度。

——摘编自张海川《西方家庭养老的时代演进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与中世纪欧洲养老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欧洲养老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2017-06-01更新 | 129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市第二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历史试题
7 . 世界贸易反映出参与国的经济水平和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二          1500年以后欧洲商队路线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初—18世纪中期欧洲的海外贸易中心和贸易方式。
材料三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
材料四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材料五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当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
8 . 据《世界经济千年史》记载,在1850年以前,帆船占世界航运的比重高达99%以上,而在 1899年时却不到1/4。推动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钢铁工业的进步B.电力的广泛应用
C.动力技术的革新D.化学工业的突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