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强。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改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

材料二   20世纪初,美国从一个曾经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以城市为主的国家。美国八千多座城市的人口数从1862年的620万人增加到1920年的5430万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当时美国总人口数的一半。尽管城市人口增长的部分原因应归结于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新移民的到来。他们有的来自美国的农村,有的来自国外,有的来自其他美国小城镇。这种人口流动是客观推动和主观拉动合力而成的。

——摘编自丘达柯夫《美国城市社会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20世纪初城市人口增加的原因。
2022-11-25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届高三11月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最早发现煤和利用煤作为燃料的国家。中国古籍中“煤”有很多异名,如黑丹、乌薪、炭石墨、石炭等。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五藏山经》中称煤为石涅。中国开采煤始于西汉,在汉代史籍和冶铁遗址中都有证明,汉代炼炉内和旁边发现有煤渣,证明我国在西汉已经用煤冶铁了。而大规模开采及普遍使用煤炭,则见于北宋末年的记载。煤产地已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山东、辽宁等地,煤用在烤火、冶铁、熔铜、铸钱、烧砖、炼油、化石等多个方面。石炭的运输工作及物价成为当时政府关切的问题,“其为利益,尤倍平日”……对煤的勘探和采掘,从宋元开始,由欧洲来到中国的很多旅行家,介绍到欧洲,给欧洲人提供了怎样提取廉价燃料的方法。

——摘编自吴晓煜等《中国古代煤炭开采史》等

材料二   英国的煤炭市场始于十三世纪或更早,兴于十八世纪,在十九世纪末开始走向衰退。燃煤发电在英国持续了上百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煤炭仍然提供了全国电力70%的能源。研究英国的经济,没有什么比研究英国煤炭更能透视出表面上那些治乱兴衰之下的本质内涵了。……1917425日,英国国家电力公司宣布停止使用燃煤供电一天。这是英国自1882年启动世界第一台燃煤发电机以来,首次连续24小时未使用燃煤供电。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创燃煤发电的国家,英国在告别燃煤发电、实现能源转型方面也走在前沿。停止使用燃煤供电一天,近一半的电力来自天然气,另外约1/4来自核电,剩余的电力来自风力发电、生物燃料发电及进口的电力。

——摘编自芭芭拉·费里兹等《煤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利用煤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煤炭市场兴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能源发展变化的积极意义。
2021-12-05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论语》中记载:对于战争和疾病,孔子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把人的生命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未知生焉知死”,与其关注死不如把眼光放在当下,积极创造生命的意义。强调理性看待生命,追求“孔颜乐处”的人生境界,面对困境时能够泰然处之,自得其乐;面对生命的差异,先秦儒家追求“和而不同”。

——摘编自《论语》等

材料二   想评述16到18世纪资本主义的产生的历史学家和想评述无情地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先驱们的行为的历史学家,面对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在前一种情况中,那位历史学家可能会说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个进步的事实;而在后一种情况中,那位历史学家则一定会对人的苦难表现出同情。这是不是意味着一种价值评述的两重性呢?

——摘编自(波兰)耶日·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先秦儒家生命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6到18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进步”与“苦难”主要表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76年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建国,不久以后中美两国就有了商业交往鸦片战争前,中国人译称美国为“咩哩千”(中国人在书写外国国名时往往加上“口”旁,以示蔑视)。初来中国的美国人给人的印象是“彬彬有礼”,与当时英国人的趾高气扬,傲慢无礼形成鲜明的对比。美国人对中国的法令、习惯一般都能遵守,清朝官员也认为美国人在各国人中态度“最为恭顺”。林则徐是第一个比较完整地介绍了美国基本情况的中国人《四洲志》中记载:1292年,大吕宋(菲律宾)之戈揽麻士(即哥伦布)乘船西驶,始知此地。)并对美国人民在建国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赞叹不已。

——黄长义《近代前夜中国人的美国观》

材料二   1830年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对美国进行考察,通过对美国访问,亲身体验美国了的社会制度、人权、经济等各个方面。在托克维尔眼里:美国人是第一个幸运地避开了专制统治的民族,实现了“多数人的和平统治——民主共和制;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社会,教育、法律、血统甚至外貌特征在他们之间筑起了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屏障,其中,白人高高在上,印第安人和黑人被视为劣等种族,处境恶劣;美利坚民族是一个好动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全民逐富的商业民族。好动的激情、对财富的渴求在旧世界是弊端,在美国却有利于社会繁荣,而社会繁荣与自由是彼此携手并肩前进的,从而又有利于捍卫自由。托克维尔的美国观为人们观察美国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视角。

——张茗《托克维尔的美国观》

材料三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

——习近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夜中国人的美国观,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托克维尔的美国观。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现代公民应如何具备“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南方在公元前已经种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浆。战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就有“有柘浆些”之句,柘浆即甘蔗汁。《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派专使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当时制糖规模有限,产量不高,尚属名贵产品,供少数官僚士大夫享用。宋时掌握了熬制成白色透明的白砂糖和冰糖,即所谓糖霜的技术。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分别叙述了甘蔗移栽技术,并画出了榨蔗汁和熬糖设备。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费逐渐进入日常生活中。清人李调元《粤东笔记》载,此时糖最白者“售于东西二洋,称为洋糖,次者售于天下。”

——摘编自《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

材料二   台湾大规模种植甘蔗,榨制蔗糖始于十七世纪上半期。1624年荷兰人占据台湾后,在台湾南部实行贷款、货种等手段推进蔗植业,台湾成为荷属东印度公司产糖的重要基地之一。明末清初,天灾人祸使无数贫民流亡至台,多以从事农业为生,甘蔗的种植面积继续扩大。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利用天时地利发展蔗植业。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后,闽粤等省先进的制蔗糖技术工具很快传入台湾。为追求经济利益,台湾农民大面积种植甘蔗。甘蔗的广泛种植带动了台湾制糖业的兴起。清代后期,台糖是台湾外销的主要商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

材料三   近代以来,欧洲甜菜糖业迅速崛起,在20世纪初已占据世界糖品生产总量的半壁江山。古巴、爪哇等地的甘蔗糖业也空前发展,直接左右着北美及东亚糖品市场的走势。受其影响,东亚传统甘蔗糖业大国——中国主导的前近代东亚糖业旧格局解体,传统的手工制糖技术也逐渐衰落。

——摘编自《中国糖业史研究的新开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大陆地区制糖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台湾地区制糖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制糖业衰落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据记载,1910年德国5000人以上城镇的人口数目从1871年的970多万人增加到近3170万人,增幅达225%以上,而同期德国总人口的增长仅为58%。这说明德国
A.工业化促进了人口流动
B.城市化发展已基本完成
C.社会劳动力过剩形势日益严峻
D.人口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7 . 据记载,19世纪中后期产生的垄断组织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反而在工业发达的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反托拉斯(垄断组织的一种)法”。这是因为垄断组织
A.干预了国家的经济生活
B.不符合自由主义的原则
C.阻碍了人们的科技创新
D.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
8 . 美国学者杰里特利在《新全球史》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第一次流感发生了,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
A.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B.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D.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9 . 据史料记载:1900年前后,英国威尔逊公爵家族拥有巨大财富,开设几十家工厂。威尔逊可以把美洲的产品行销到亚洲和非洲等地,可以坐在家里享受美国人发明的成果。这说明
A.英国威尔逊家族富裕而奢侈
B.美国人发明成果最多
C.亚洲的经济发展程度超过美国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0 . 《全球通史》中记载:“美国福特公司采取了某种大规模生产技术,即制造标准的、可以互换的零件,然后以最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这种生产技术
A.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基本建立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发展要求D.反映了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