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外贸易是主权国家重要的国际活动,是国际关系演进的关键因素之一。表3所示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年均生效的贸易条约与协定的数量。

(单位:个)   

年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普鲁士(德国)俄国英国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
185048418420
1860514511115820
1870111920102161342
188012111611213662
189013141413118963
190015231620310936
1910162920267111168

——摘编自朱华进《19世纪晚期欧洲贸易条约与协定浪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欧洲对外贸易的认识,并加以阐述。(要求:紧扣主题,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06-14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突破卷15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2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请回答:
(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哪个国家?主要标志是什么?
(2)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新式交通工具分别是什么?
(3)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的认识。

3 . 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实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金属、化学、电力领域里,导致新产品的出现。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准的改善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反过来又增加了产量。同时增加产量的要求又迫使人们进行重大改组以使更自由地提供资本、确保更有效率的劳动力。

材料三 纵观历史,诸如造船业等技术的进步为消除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界线提供了方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离消失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烟囱多于教堂”的理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技术应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的具体影响。
(3)材料三中“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说明了什么?“经济上的隔离消失”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4)据以上材料,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概括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对于科技的利用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

4 . 1997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在《论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中指出:“全球化不是一种条件或一种现象,而是一种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问题一曲折与发展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摘编自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经济全球化第二阶段最突出的体现。“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构建的历史及现实原因有哪些?

问题二输家与赢家

(2)上图体现出谁是全球化真正的赢家?有人认为“赢家永远是赢家”,也有人认为“输家可以成为赢家”,你赞同哪种观点?说明理由。

问题三中国与世界在全球化潮流的冲击下,中国曾两次与世界接轨,一次给我们带来了屈辱和苦难,一次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是如何开始与世界接轨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又是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

2018-08-28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八单元测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技术革命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很容易使人产生技术决定论。当然,任何形式的
技术决定论都不会简单地把新技术看作是推动社会发展唯一的因素。所谓技术决定论,实际
上是那种把技术看作与社会文化并立的独立的力量,在这一类型的研究中,典型的方法是从
探讨社会需求开始,并考察它如何传递到科学技术内部。整个机制可以结合为科学(或技术
发明)从研究到应用直至取得经济效益的转化链。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理论受到
众多质疑,认为其忽略了社会、体制、经济以及文化等力量对技术的形塑和影响作用。

——摘编自金观涛《兴盛与危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技术决定论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事实准确,逻辑得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