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1 . 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2倍。不仅数量上明显增长了,而且还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迅猛发展的基础上,普遍扩大了本国工业产品的出口,对外贸易已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这就说明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经济上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了,世界经济已经形成。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据中泰证券研究所数据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一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理由。
2023-02-11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课时训练】-【大单元教学】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下)

2 . 史料一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吨)


史料二 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

时间1850年1870年1890年1900年1913年
指数9204159100

(1)探究: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史料三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 30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2)探究: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

史料四 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3)探究: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及影响。
2023-02-06更新 | 237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帮课堂】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1年至1850年,英国取得了129项重大科学成就,占世界72%左右。在此期间,英国重视对专利的保护,科技进步与工业发展得以相互结合。随着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兴起,由于英国轻视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特别是轻视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尽管英国在电磁学领域拥有开创性的伟大科学成就,但却错失良机,英国逐步丧失“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地位。二战后,英国在新兴的高科技企业中培养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仍然很少,国内政治力量对发展科技的预算存在很大分歧。保守党政府时期,每在研究与开发方面花1美元,联邦德国就花了3美元,美国花8美元。由于科技研究与开发工作与工业部门的需要严重脱节,大规模的科研得不到工业部门的大力资助。英国实现科技复兴的远期前景更加暗淡。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科技改革的决定、条例内容(摘编)

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
定(1985年)
科研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要与企业之间协作和联合,加强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
关于扩大科学技术研究机构
自主权的暂行条例(1986年)
科研机构在保证国家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向社会承接各种科技任务。根据科研机构的性质,采取合同制、基金制和包干制管理形式,合理应用国家科研经费,多途径开辟经费来源。
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
定(1995年)
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
相适应的新型科技体制。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
规划纲要(2006-2020年)
部署信息技术、节能技术、新药创制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发展路径以及建设若干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大学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发机构。

——摘编自侯波《新中国70年科技发展改革的历程和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并简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技改革的特点,并说明科技改革的意义。
2022-06-04更新 | 249次组卷 | 6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前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前期,政府逐步接纳妇女进入文官行列。但在很长时期内,广大妇女不能进入重要岗位,只能担任抄写、打字和收发之类的工作,多数是临时雇员,而且受到年龄和婚姻限制,同工不得同酬。面对种种不合理现象,英国文官界妇女在社会进步势力的声援下,长期坚持斗争。1919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应因性别或已婚而被剥夺担任文官的资格。两年后财政部又首先制定接纳妇女担任文官的实施细则,允准妇女参加文官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但同时又规定女文官候选人必须是单身女子,一旦结婚必须辞职。正因为如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仍然只有少数妇女能获此幸。部分妇女进入高级文官阶层,则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870年英国枢密院《文官制度改革命》颁布后人数变化情况

文官人数文官人数
1881508391914280900
1891792411922317721
19011164131939387400
19111723521943710400

——资料来源:G.德鲁雷和T.布切尔:《现代文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英国妇女在入职文官职位方面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导致文官人数不断增多的主要因素并对“文官人数不断增多”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业岗位多集中于纺织业和采掘业,虽然当时已经开始实行工厂制,但实际上工厂多而小,与之前的规模差异不是特别明显。如在1851年英国全国87000名雇主中,雇佣10人以下者达76000人,占总数的87%,雇佣50人以上者仅2000人,占总数的2.3%。小而散带来的用工不稳定问题,也是当时出现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实现了企业的规模化,新技术下的重化工业需要大资金大规模才能满足,大企业相较于之前能为工人提供更多相对稳定且多样化的岗位,这也使得专业化分工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简单化向着复杂化演进。

——摘编自李智明《新工业革命时代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挑战与思考》

材料二   在采掘、冶炼、纺织、建筑、运输、电气、煤气等传统产业部门劳作的产业工人,被称为“蓝领”阶层。19731985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增加了近40%,而同期“蓝领”工人的人数却减少了大约500万。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及知识密集型生产部门的,催生了主要从事自动化作业管理的操纵按钮的“灰领”工人以及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1980年,美国“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的比例是5032。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出纳员、饭店旅馆的服务员、公共娱乐及卫生保健人员等不断增加,他们在整个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在美国,1950年就已经达到53.2%,1976年为65.7%。

——摘编自许平《当代西方国家社会分层变化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就业产生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工人结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世界市场:联合、竞争及毫无保障”


材料二   如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印度工人采集茶叶以出口


图中印度工人在采集茶叶以出口,尽管工钱很少,但他们也由此参与到全球贸易体系中,这一贸易体系改变着世界几乎每个地方的农业和日常生活。

材料三   由于数以千计甚至数以百万计的个人和厂商在没有中央计划的情况下互相调剂需求,它极不稳定,地区与地区竞争。美国中西部谷物一次跌价,除了使少数投机分子破产外,还可能迫使德意志或者阿根廷的小麦种植者以绝望的价格出售产品。当生意萧条时,或者当由于有了节省劳动力的新发明而活计消失时,劳动者就会面临失业。这个体系历经周期性的繁荣与萧条,后者最著名的就是从1873年左右到大约1893年的“长期萧条”。政府制定保护性关税抵制来自别国的竞争。这一切表明19世纪无节制的、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在80年代之后逐渐地衰落下去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损失了约四分之一的海外投资,法国人是三分之一左右,德国人则是全部。

——(美)R.R.帕尔默等著《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1)在材料一的图中用箭头标出19世纪末欧洲资本输出的主要流向。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印度经济发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世界市场的建立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2-04-15更新 | 438次组卷 | 8卷引用: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名题荟萃)-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帝国主义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内容如果必须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简短的定义,那就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其中要包括帝国主义的如下五个基本特征

(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

(3)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年)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列宁对帝国主义特征的论述中,任选三个特征进行阐释,并谈谈你对帝国主义论的认识。
8 . 《泰晤士报》是英国全国发行的一张综合性日报,一直被认为是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85年元旦约翰沃尔特创办《泰晤士报》。《泰晤士报》最先将新闻视角延伸至英国之外的其他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这为《泰晤士报》在政界和金融界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与此同时,报纸发行量十分可观,这也使得当时该报的记者、编辑和专栏作家的收入非常可观。

1803年沃尔特的儿子小沃尔特接手《泰晤士报》,他除了坚持不再接受政府补贴外,在技术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全面改革……

19世纪早期,《泰晤士报》历任三位总编辑约翰斯托达特、托马斯巴恩斯和约翰撒迪厄斯的励精图治,其影响力再次得到增强,尤其是在英国政治和伦敦事务领域。

1847年小沃尔特去世时,《泰晤士报》的发行量超过了伦敦其他大报发行量的总和。

1850年前后,《每日电讯报》和《每日邮报》等廉价的“便士报”的迅速崛起对《泰晤士报》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巨大威胁。

1966年,已经不堪重负的《泰晤士报》出售给了大出版商罗伊汤姆森。同年,《泰晤士报》开始在报纸的第一版刊登新闻报道。在此之前,《泰晤士报》的第一版一般主要刊登小型的奢侈品广告,对象为英国的富人阶级。

1981年,从澳大利亚办一份小报起家,后控制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多家报刊、电台的新闻巨头鲁伯特默多克以1200万英镑收购了《泰晤士报》,随后进行改革。

2005年,英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泰晤士报》日均发行量为68.8万份。这一销量已经是《泰晤士报》近年来最好的发行水平。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如果由你负责19世纪中叶的《泰晤士报》,你将如何引领报纸走出困境?
(2)《泰晤士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022-02-20更新 | 181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看图释史,19世纪中后期,就在工业革命从大西洋两岸逐步向内陆辐射之际,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工业化的第二次浪潮,资本主义发展也进入到垄断阶段。


(1)看一看,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发明创新、地域范围、行业领域和生产组织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2)想一想,“垄断是好东西,因为它是经济范畴…竞争是好东西,因为它也是经济范畴。但是,不好的是垄断的现实和竞争的现实。”你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一观点?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并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2021-11-17更新 | 234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5-2016学年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下期中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