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从1865年李鸿章筹办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开始,一批军工、工矿企业陆续建立,它们都与化学密切相关;许多民用工业品如火柴、肥皂、食品等也离不开化学。化学知识的引进已刻不容缓,在这种形势下,一系列化学译著陆续问世,包含了无机、有机、分析化学等方面。与此同时,江南制造总局还译出了不少专门的化工著作和其他化学著作。江南制造总局的主要口译者傅兰雅还以自己的力量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科技刊物《格致汇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和宣传了各种科技知识,其中化学知识占有较大篇幅。

材料二   1915年中国科学社的刊物《科学》开始发行,便时常有化学论文发表。1933年,《中国化学会会志》创办,从创刊到解放初期,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论文均用外文发表。这份刊物不但是国内化学刊物中最重要的一种,并且在国际化学界也赢得了一席之地。此外,由学会创办的刊物还有《化学》《化学通讯》《化学工程》等。除了由学会创办的刊物外,还有学校刊物、研究机关刊物和工厂刊物。这种种刊物,虽质量不一、规模各异,但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化学的发展状况。除了刊物外,书籍也是化学出版物的一种重要形式。据统计,从1927年至1941年春,中国出版的化学书籍共有327部,其中工业化学书籍所占比例最大,居于第二位的是化学教科书及普通化学书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引进化学知识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前期中国化学出版物大量出版的积极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9年,中美《浦安臣条约》规定: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需照所有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在容因等人的促推下,清政府开始举办幼童留美计划。18721875年,120名学生赴美留学,由清政府承担费用,设“幼童出洋肆业局”进行管理。学生在学习数学、天文、生物、化学、机械、采矿和土木工程等的同时,由随行出国的汉文教习“课以中国文义,俾识立身大节”。80年代,美国掀起排华浪潮,加之清廷惧怕学生“西化”,留美幼童被迫中断学业、提前撤回,仅两人大学毕业。

20世纪初,曾为留美幼童的梁诚担任驻美公使,发现美方损失远小于庚子赔款所得。因此提出退款,并用于开设学堂、兴办教育,得到美国总统与国会的认同。19096月,游美学务处成立,负责考选学生,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清华学堂。1909-1929年,庚款留美学生共计1289人,学习美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科学与技术等,其中87.3%获得学士以上学位。

——摘编自胡中波《中美关系视野下的中美教育交流研究》

材料二   1927-1949年我国留学美国学生人数统计表

年份性别未知总数
19272335019302
19311703324227
19351473530212
1939104486158
19431585010218
1947780340741194
1949672297471016

——据《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积极争取留美学生回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在美学习理工科的中国学生和学者一概不准回国,美国政府甚至不惜捏造罪名、监禁钱学森等人。1955年,中美在日内瓦进行大使级谈判,中国以释放美军被俘飞行员为条件,获准钱学森等回国。

——摘编自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建国初期留学生归国纪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幼童留美”与"庚款留美”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27一1949年我国留美教育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留美学生归国的历史背景。
2022-01-09更新 | 276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李鸿章曾阐述兴办某一近代企业的意图:“派员设局,招商试办轮船,分运来年江、浙漕粮,已备官船造成雇领张本”,事实上该企业兴办后也达到了预期,“就中国洋面运中国官粮,外人断不敢欺侮……海运费大减而运极速。”关于该企业的兴办,分析正确的是
A.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响应了清政府“广为制造”的谕令
C.背景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体现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久,海军建设成为清廷的重要议题。其间清廷有过购船的尝试,但由于不尽如意,于是决定自造轮船,自建海军。从1868年到1874年,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相继制造了48艘轮船。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是转折性事件。事件发生后,清廷在朝廷督抚中立即开展了一场海防大讨论,最后决定立即筹办北洋、东洋和南洋三支海军。海防大讨论的决心虽然很大,但受制于海塞防之争、满州集团与淮系集团之争等因素,到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时,只初步建成了5支各自为政、残缺不全的舰队,海军建设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覆灭,标志清朝海军建设的失败。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伴随西进运动美国完成了在北美的扩张,海军成为限制美国扩张的重大问题。当时美国海军速度很慢、攻击能力极差,甚至没有一艘铁甲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建设现代海军,整个80年代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现代海军之父”的马汉。他认为制海权是国家繁荣和富强的首要因素。只有强大海军才能重创敌人,促进美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此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海军发展。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拨款建设4艘现代铁甲舰。1885年,海军决定举办海战学院。

1890年-1900年,美国共建造了15艘一流战列舰和5艘装甲巡洋舰。美国海军实力从世界第12位迅速提升到第3位。1898年的美西战争,美国就靠这支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海军打败了西班牙。

——摘编自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中后期中国海防大讨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中国相比,19世纪末美国发展海军的优势所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近代中美海军的不同命运对海防建设的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国家出现后,不再征收内地关税,近代国境关税应运而生。国境关税除了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成为执行国家经济政策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以调节、保护和发展本国的经济和生产。1640年英国首先实行国境关税,法国等其他国家随后陆续实施。鸦片战争后,中国古代海关转向近代海关,海关近代化的进程伴随着海关自主权丧失的半殖民地化进程。清政府兴办洋务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海关税收。中国为收回海关自主权,进行了长期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真正取得了海关自主权。改革开放前,我国关税工作比较简单,关税不被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税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摘编自张向先主编《国际贸易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率先实行国境关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现代海关及其税收的发展历程,并说明新中国完全收回海关自主权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以后,有一部分官员地主、商人投资开办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主要是缫丝、棉纺、面粉、火柴等轻工业和采煤业。从1872年到1894年,开办的企业单位共有100多家,投资总额五六百万元,雇工近三万人。这些民族资本的近代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本大约都在十万元以下,有的只有几千元,比起外资企业和官办企业,力量是微弱的。但有了这些新式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出现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1949年,全国私营工业生产总值68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3.2%。私营商业销售额,批发占全国76%,零售占83.5%。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通过调整,使之从困境中走出来,为发展生产、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和恢复经济服……三大改造中,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变化。
2021-06-0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铜钱、铁路)此两事大有利于彼,有大害于我,而铁路比铜钱尤甚。臣与总理衙门尝论及之。各省官民皆以为不便,洋人贪利无厌,志在必行。数年以来,总未得逞,固由内外通商衙门合力坚拒,彼亦明知民情不感,势难强迫也。换约时若再议及,只有仍执前说,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毁,官不能治其罪,亦不能责令赔偿,致激民变。

——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1866年)

材料二或又谓铁路一开,则中国之年车夫贩竖将无以谋衣食,恐小民失其生计,必滋事端。不知英国初造铁路时,亦有虑夺民生计者,未几而傍路之要镇以车马营生者且倍于蓑日。盖铁路几临大道,而州县乡镇之精僻者,其送客运货仍赖马车、民夫,铁路之市易既繁,夫车亦固之增众。至若火车盛行,则有驾驶之人,有修路之工,有巡瞭之丁,有上下货物、伺候旅客之杂役,月赋工糈,皆足以仰俯事言,其稍饶于财者,则可以增设旅店,广买股份,坐权子母,故有铁路一二千里而民之依以谋生当不下数十万人。况煤铁等矿由此大开。贫民之自食其力更是不可腹计。此皆扩民生计之明证也。或又谓民间田庐、坟墓有碍必多阻挠。不知官道宽广,铁路所经过不过丈余之地,于田庐、坟墓尚不相妨。即遇官道稍窄之处,亦必买地优给价值;当坟墓道者,不难稍纡折以避之。

——李鸿章《光绪六年(1880年)十二月初一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奏》


材料中李鸿章对修铁路的说法前后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技术革命的蓬勃展开,18世纪80--90年代英国经济开始“起飞”。在经济起飞中,英国棉纺织工业走在最前面,速度最快。1760年,英国棉纺织品的产值只有50万英镑,1812年棉纺织的产值达到2300万英。1860年,棉纺织工业的投资是4590万英,约占英国工业总投资的56%。英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指出:“从1770年开始,棉纺织工业总产量的很大比例是输往国外,1820年达到60%。棉纺织工业革命还反映城市的发展,煤、铁和机器的需求,资本的需求和最终廉价运输的需求。

——摘编自陈紫华《试析棉纺织工业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地位和利作用》

材料二 鸦片战后,时人记载:“松、太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厦门“民间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广州附近(顺德县)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船至戝售,女工几停其半”“(佛山)1854年后......纺业停顿”

一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1840-19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棉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南方农村经济的变化。
2021-06-2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6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封建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马鞍形这样一个过程。自春秋战国之交进入封建制后,社会生产力由于基本,上摆脱了奴隶制的桎梏,因而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到秦汉时期便发展到了第一个高峰。魏晋以下,社会生产力低落下来,到隋唐有所恢复、回升,从而形成第一个马鞍形。在唐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宋代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从而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峰。元代生产力急遽下降,直到明中叶才恢复到宋代的发展水平,这样便又形成了第二个马鞍形。

——摘编自漆侠《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至洋务运动时期,随着外资不断涌入,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和自由贸易,使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面临解体。”促进以上海为中心的对外贸易和近代工商业的崛起,中国经济开始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被迫接受以英国为引领的西方自由贸易体系的制度安排,使其以内向型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发展模式被强制性地纳入资本主义体系,对“近代中国的市场发育、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摘自江怡、李哲《中国工商制度体制与经济结构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个马鞍形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至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2021-07-0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全国百强名校领军考试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早期留美的容闳提议,经曾国藩、李鸿章奏请慈禧批准从全国选招的留学幼童,于1872年至1875年分四批赴美后,拟先读中学,再进大学。为避同学嘲弄,有人剪掉了辫子,改长袍马褂为西装,见师长羞于跪叩,还有人随房东去基督教堂,惹怒了“选带幼童出洋肄业局”正监督吴嘉善和驻美公使陈兰彬,他们认为学生离经叛道,不读儒书,目无师长,沾染恶习,有以夷变夏之险。不顾容闳的反对,1881年奏请慈禧批准撤回全部幼童,遣送回国,并关押起来,最后不问所学而分配到全国各地。尽管这批归国少年有不少以后成为晚清民初的优秀人才,那并非初衷。

——摘编自屈秩著《留学制度的演变与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

材料二   教育部系统1951-1965年留苏学生人数示意图


——摘编自周尚文著《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政府撤回留学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国留苏学生变化的趋势及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