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比较确实的史料记载,18世纪20年代,汕头已经是一个繁华的市镇。1851年(咸丰元年),英美洋船入泊汕头港进出外海航道上的妈屿岛。为了管理方便,1853年(咸丰三年),潮州海关从庵埠搬迁到妈屿岛上。

这个新兴的商港很快引起敏感的外国商人的注意。1857年(咸丰七年)10月,怡和洋行大班约瑟夫·渣甸写信给英国对华全权大使额尔金的信中指出,汕头港是已经通商五口之外常有沿海船只开来的唯一口岸,是“一个未经条约承认的非常重要的港口”。

关于这个港口的商业贸易,渣甸提到潮汕出口商品的大宗——蔗糖。实际上,更加吸引外国商人前来的是鸦片贸易。1853年以后,茶叶海运开禁,外国商人在汕头港也可以买到茶叶。

而后在1858年(咸丰八年)签订的《天津条约》中,包括在新增通离口岸里面的是潮州。但是,这个当时还是韩江流域最重要物城市却远离大海。而作为商港,汕头却有其难得的优势,最后潮州的“开埠”,变成汕头开埠。

——摘编自黄挺《中国与重洋:潮汕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汕头开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汕头开埠对潮汕地区的影响。
2022-02-1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华侨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穆炳元(生卒年不详),宁波定海人,曾在1841年秋天的定海战役中被俘,因为他会讲英语,跟随英军进入上海,在英军离开后,选择继续留在上海发展。当时一些洋商洋行如遇有大宗交易,都请他做中间人,业务甚为繁忙。后来,他开始招收学徒,传授语言和经纪人知识,学生多是从浙江到上海谋生的家乡子弟。穆炳元自己担当和传授的角色就是买办(原意是采买人员,清初专指为居住在广东十三行为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购人或管事,近代逐步转为特指在中国的外商企业所雇佣的中间人或代理人)。随着通商口岸买办阶层的兴起,穆炳元被后人称为“上海买办始祖"和“洋泾浜英语"(用宁波方言音译的英文、英语)教育的鼻祖。

——摘编自毛祖棠《百年浙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穆炳元成为“上海买办始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买办”对中国近代商贸发展的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2年,荷兰大商人集股组建东印度公司。荷兰议会授权东印度公司在东起好望角,西至麦哲伦海峡的广阔区域内享有贸易垄断权。公司有权代表议会对外宣战、签订条约、招募军队,在殖民地发行货币和任命官员等。公司先后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得了好望角、爪哇和苏门答腊等地。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股份公司,拥有150艘商船、40艘战舰、50000名员工、10000名雇佣兵,股息高达40%.

——摘编自成耆仁《寻根:荷兰东印度公司与陶瓷丝路纪行》

材料二   上海轮船招商局大事记(局部)

时间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1872李鸿章上奏《试办招商轮船折》,提出该局“官督商办”,以“渐收利权”
18763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获7艘海轮、9艘江轮,运输航线得到扩充
187612与英资太古洋行、怡和洋行签订第一次等价合同,赢利158万两。
1882依靠英国伯明翰矿务公司的技术,投资创办开平煤矿。
1896投资创办中国通商银行、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

——据李慰《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晚清四十年》整理

材料三   19534月,中国百货公司北京市公司第四批发部成立,后定名为天桥百货商场。1984年,北京天桥百货股份公司成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首创浮动工资制、职务津贴制。1992年底,该公司发行股票总值2870万元,每股100元,5年为一期。股金实行保息分红,年息5.4%,每年付一次利息,到期还本分红。天桥百货股份公司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率先突破,使其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正式注册的、由国营转为股份制的企业。

——摘编自《人民日报·首家股份制企业寻踪》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京天桥百货商场改制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企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200年间,清代统治下的国土面积增加了近2倍,已达到1200万平方公里,这是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全国的耕地面积从7亿亩增加到13亿亩,中国人口从1亿增加到4亿,增长速度是同期欧洲的2倍多。国内贸易的规模很庞大,贸易总量增长了3倍,而同时期经济发达的英国和荷兰仅分别增长3%和2%.值得注意的是,价格机制在18世纪的中国国内市场中具有更强的调节作用和整合力,其统一的国内市场已初具规模。

——摘编自徐毅《大国优势与清前中期经济发展模式的再思考》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降,农村商品经济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这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工业以及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都得到了发展。但它仍然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开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大量商品凭借条约特权输入中国国内市场,棉纱棉布最为大宗,税轻价廉,销量极好,极大挤占了中国土布的市场份额,导致土布严重滞销,随之而来的则是土布商品布产量剧减,纺织业日益衰落,耕织结合的农村自然经济结构遭受沉重打击。农村的商品流通被迫卷入到世界市场之中,农产品很大一部分供应国际市场,而且价格等方面受世界资本主义支配。

——摘编自刘馨秋《晚清农村市场发展特点与动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经济发展所拥有的优势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农村市场发展的特点和成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5~1895年重庆进出口贸易表(单位:海关两)

年份洋货进口值土货出口值
1875156000
18771157000
18792659000240795
18814059000
188536127181056790
189048159322036911
189556183171066124

——摘编自周勇、刘景修《近代重庆经济社会与发展(1876-1949)》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列强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英国以“马嘉理事件”为借口,以武力相威胁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烟台条约》,要求重庆向其通商。1890年,英国通过《烟台条约续增专条》正式取得了在重庆开埠通商的特权,条约规定:“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无异。”

——摘编自李东芝《近代重庆城市经济近代化研究(1876-1949)》

材料三 表31949年以来重庆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时期重大事件.发展概况.
1949~19821980年,重庆海关成立,开始对外开港1958~1982年,外贸额累计仅23.5亿元.
1983~19961983年,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计划单列市,获得直接对外贸易经营管理权;1992年,重庆被列为沿江开放城市1980~1991年,进出口总额由0.7亿美元增长到6.2亿美元;1992~1996年,进出口总额由7.42亿美元增长到15.85亿美元
1997~20081997年,重庆被批准成为直辖市1997~2008年,进出口总额由16.78亿美元增长到95.21亿美元.

——摘编自中国财经新闻网《重庆:不断深化对外开放铸就新的历史辉煌》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75~1895年重庆进出口贸易的特征,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从材料三中选取重庆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时期并指出其发展阶段,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内说明。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图 图2:张謇的大生纱厂 图3:5G下的智能制造工厂

材料二   皖江地区拥有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魅力的生态资源。同时皖江也根据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以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为契机,立足已有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规划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前景广阔、导向性和带动性均较强的新兴产业,并逐步把它们培育发展成长江经济带和我国中部地区的区域性龙头产业。

——摘编自《安徽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图中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并简要说明引起生产变化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022-05-3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皖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浙东学派发轫于宋儒,一直延续到清代,大师辈出。作为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认为治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对于最高权力,黄宗羲指出鉴于天子传子不传贤,宰相传贤不传子,天子必须依赖宰相补救过失。

——摘编自乐承耀《宁波通史清代卷》

材料二   左宗棠一生的为人与做事与湖湘文化对他的影响密不可分。他以民族大义为重,克服重重阻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大军驱除了阿古柏匪帮,为近代中国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左宗棠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中国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企业的开拓者之一,先后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和兰州织呢局,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个专门培养近代造船与驾驶轮船人员的工业技术与军事技术学堂。

——整理自蔡建满《左宗棠与和湖湘文化》

材料三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明清时期苏州四方商贾,辐辏云集,百货充盈,交易得所。西部偏北阊门,紧靠运河,交通便利,居民密集,万商云聚,形成规模宠大的商业网络。商人活动频繁,洞庭山商人蔡鹤峰、王荣初在枫桥设会馆,自行经营米业。商业铺行主要有绸缎铺、布行、皮货铺、药材铺、海货铺、枣行、鱼行、肉铺店等。……正是在苏州历代文人雅士的努力下,昆曲才一步步成长为“百戏之祖”。

——整理自《明清时期苏州商业的繁荣》《昆曲六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浙东学派所倡导的精神,为解决“最高权力”问题黄宗羲设计了怎样的方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左宗棠“揭开了新的一页”的事件,简要评价左宗棠的历史功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概括明清时期苏州“商业繁荣”的表现,指出周廷弼在苏州创办的企业名称。②分析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原因,分别列举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昆曲剧作。
2021-12-04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山水联盟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高粱、玉蜀黍、番薯等开始普及,“燕、泰、晋、豫、齐、鲁诸道,蒸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梁仅居半;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粮食生产以外,也有为满足衣着生产的棉、麻、苧等,还有染料蓝靛、红花等以及其他手工业生产原料,蚕桑的栽育几遍天下。棉花种植,“江花出楚中”“北花出畿辅、山东”“浙花出余姚”“姚邑之北乡濒海……每至秋收,贾集如云,东通闵粤,西达吴楚,其息岁以百万计,邑民资是以生者,十之六七”。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

材料二   1920年《北四省灾区视察记》道:“因日本人近来在内地办的纱厂很多,而且棉花出口也很厉害,棉花的需要既多,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几有每年连麦全不种的……粮食遂陷于空虚状态。”据部分地区1921-1925年农家调查材料表明,农民消费资料中,自给部分占65.9%,购买部分占34.1%,而在购买品中,如山西,“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者”。1933年,湘、鄂、皖、豫、赣五省主席联电国民党中央,称:“外洋米、麦同时输入倾销……(国米)销愈疲,价值愈落,农民所需耕种各费罄谷之值,不能抵偿。”

——摘编自刘彦威《世界市场体系下的近代中国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出现的变化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成功?失败?

有学者认为:尽管洋务运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但是“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而儿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一   他们的成就有日共睹:兵工厂在我们的城市和港口建立起来;矿山得以开发;电报线网络连接国内各省和京域;悬挂中国国旗的轮船在沿海和内河的航道上进行贸易往来。

——摘编自(晚清驻法外交官)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

材料二   自轮船通行江海,东南舟车多已经失业。现在津通失业之民,以车为生者约一万人,以船为生者约三万人,以行店负贩为生者约二万人……铁路开通之后,此项人等作何安置……今之谋国者,第之外洋之利,而不知所夺者止为中国穷民之利。

——摘编自《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礼部尚书奎润等奏》

材料三   如图漫画《学生偏要毁了树》取材于洋务运动。图中年长者问:“孩子,你在我这里接触到那么多西学,你看这树……怎么救?”年轻学生回答说:“这种树并不适宜现在的环境,烧了种新品种吧!”



(1)材料一和材料二这类史料对研究这一问题是必需的吗?请说明理由。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洋务运动的看法为什么大相径庭?
(3)把材料一、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4)材料三意在说明什么问题?评价洋务运动要坚持哪些原则?
2021-11-10更新 | 26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山东卷)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世纪前后至6世纪,中国主要出口黄金和丝织品。由于航海技术难以胜任大规模海运,中国人很少远航,这一时期中国海上贸马主要由印度洋地区的波斯、阿曼商人操持。6-10世纪,阿拉伯商人成为印度洋贸易的主力,中国的陶瓷外销从有限的奢侈品贸易转变为大量的订制生产和出口,海上贸易扩及日本、琥球和朝鲜。10-14世纪许多中国大型船舶停泊于印度西海岸,改变了往日“外商来贩”的局面,中国也成为东海、南海和印度洋贸易的主导者之一。15-18世纪中期,中国的丝、瓷器和茶叶出口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且不再经过无数的中间人和以货易货的方式,而是借欧洲人之手,把中国商品运到欧洲和美洲,换回中国亟需的硬通货白银,中国的海外贸易空间扩展到了全世界。

——摘犏自李伯重<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与时间一全球经济史视野中的“丝绸之路”研究》

材料二 在19世纪后期,出口税高于进口税的协定关税制度,既不能“奖出",也不能“限入"。在1870——1931年这62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颏由1118988134海关两猛增至2342964719海关两,增长了19.69倍。其中出口值由55294866海关两增至909475525海关两,增长了16.45倍,出口商品由原来以制成品和半制成品为主的格局逐渐向原料品转移;同期进口净值由63693268海关两增至1433489194海关两,增长了22.51倍。在此期间,众多对外贸易港口中,上海无论在中国总出口还是总进口中始终占据第一位。对外贸易的商品在上海集散,带动了上海对内贸易以及市内商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全国商业最繁荣的城市。

——摘编自刘明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动趋势研究(1870-1931)》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021-11-17更新 | 885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