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18401919年)研究的开山之作中提出,我国到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能有相当的成绩,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已向近代化走了好几步。蒋廷黻认为洋务运动的成绩在于开启了全盘西化的步伐,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44年,范文澜发表《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在1947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中,范文澜进一步将洋务派定性为经外国侵略者改造,适合镇压太平天国的新封建军阀,认为洋务运动的直接后果是加深殖民地化1954年,他在第九版《中国近代史》中再次强调:曾国藩是近百年来反动派的开山祖师……他的继承者——人民公敌蒋介石——把他推崇为圣人,以此来麻醉青年,欺骗群众……”这些观点为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全盘否定洋务运动定下基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顾琼敏《历史解释及对解释的解释》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蒋廷黻和范文澜对洋务运动评价的褒贬立场及主要视角。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位学者评价洋务运动的史实依据。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两位学者的历史解释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2023-03-26更新 | 16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武汉三镇(汉口、汉阳与武昌)得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其中汉口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1862年汉口设立海关。1867年对外贸易额仅3500万海关两,1902年达10.32亿海关两。1889年,张之洞在汉阳兴建“汉阳铁厂”,1893年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1898年又创办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1906年,浙江商人宋炜臣等人筹办了“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供水人口约10万。

——摘编自刁莉《九省通衢的近代汉口》等

材料二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部分)成就数据表   

类别 20012020
货物出口占全球份额4.3%14.7%
制造业增加值3.5万亿元26.6万亿元
服务出口额3243亿元1.9万亿元
对外直接投资额570亿元1.1万亿元

——摘编自薛荣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周年回顾与展望》等

材料三   纵观国际经贸发展史,深刻验证了“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规律。各国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经贸就能打通血脉;如果以邻为壑、孤立封闭,国际经贸就会气滞血瘀,世界经济也难以健康发展。

——摘自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武汉三镇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20世纪以来典型史实对“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进行论述。(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结构完整)。
2023-04-0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启动摸底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城市基本上同帝国行政体系中的各个环节一样,由中央政府通过各级行政官僚紧密控制,是一种城墙都市,是统治权威的象征。传统城市统治着广大的农村地区,两者存在着城—乡共同体、连续体的关系。而在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在中国的沿海沿江地区逐渐建立起来,它们多因商而兴(如:广州是中国传统的对外贸易口岸),同时,它们也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主要据点,德人在青岛,英人在香港,上海的都市设计都遵循着西方模式。此外,这些城市虽然失去了原有的城墙,但租界里的新马路与新市区形成“十里洋场”,逐渐与广大的内陆乡村隔绝,造成近代“都市中国”与“乡村中国”的明显区别。

——摘编自刘石吉《传统城市与通商口岸:特征、转型及比较》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通过各种方式在中国先后开辟了70多个通商口岸,通商口岸“一身二任”的特点,又决定了它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基地和桥头堡,又是输入近代文明的主要阵地和前哨。开埠以后,随着通商口岸近代文明的舶来和建立,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众多的变化。

——摘编自陈朝辉《从通商口岸近代文明的传播看中国城市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通商口岸与中国传统城市的不同。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通商口岸发展的认识。
2023-03-0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东北地区的粮食贸易

材料   近代东北粮食贸易研究

时间概况
咸丰十年(1860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861年开始,以营口开埠通商为标志,东北的海外贸易兴盛开来。1873年,东北大豆在奥地利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参展,受到青睐,南洋国家对东北大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东北粮食贸易逐渐走向全面麦展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至民国三年(1914年)大连逐步取代了营口,成为东北进出口商品的重要港口。日本及一些欧洲国家利用新兴的港口域市纷纷与东北展开贸易,东北粮食的贸易额呈阶梯状不断上升。农产品加工业例如油坊,火磨、烧锅等一些加工作坊开始出现在东北。而这些产业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也带动着农产品贸易的多样化,粮食贸易走向成熟
民国三年(1914年)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东北地区不止粮食贸易得到发展,其他商品贸易也逐渐发展至成熟。直至1931年,东北粮食的种植和农产品的生产,逐渐开始受限,粮食贸易的繁荣也逐渐消逝

——摘编自张雪《近代东北粮食贸易研究》


选取表格中任意一个时段,从中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2022-05-07更新 | 167次组卷 | 3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山东专用)A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井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汤沐邑:受封者收取赋税的私邑),皆各为私奉养焉,不领于天下之经费。至孝文时,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邓氏钱布天下,而铸钱之禁生焉。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于是募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拜爵。孝景时,上郡以西旱,亦复修卖爵令;及徒复作(复作:在官府服役的女犯人),得输粟县官以除罪。

——摘编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宋代建立了国家和商人共利分利的双赢机制,如马端临所说“古人之立法,恶商贾之趋末而欲抑之;后人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这个基本机制使得商品经济领域中的财富增长可以转化为国家财政。宋代被纳入专卖管理的商品种类更多,且在管理上逐步向间接专卖制度转变,确立了在这些大宗商品的专卖领域中官商的共利和分利机制。相对于直接专卖,这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实现了国家和商人利益的共赢。同时工商业成为为国生财的重要领域,工商课税逐步赶上并超过两税收入,而且工商业收入主要以现钱、轻资为主,政府掌握的专卖商品又是市场的大宗商品,因而工商业收入不仅在比重上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而且在财政调度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给宋代财政运行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财政史》

材料三   “厘金”和海关税收的扩大是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的,由此增多的税收收入对延长清政府统治的寿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种状态不属于中央政府对财政基础的再建,也不是财政基础确立的保证条件,具有土地税的附加税性质的各种课征的膨胀,实质上是增大了地方巡抚所掌握的财源。由于过去的法定诸税种的比重的降低,要实现中央政府财政政策意志的难度增大了。自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外省的财政报告之类不再上报户部。因此,从1864年起,户部只能通过每年给各省的督抚及海关指派一定定额的京饷来维持中央政府的运转。另外,对于各省间的协饷,户部也以同样的方法来加以分配。但是,这种分配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收支状况来进行的,因而地方上会寻找各种理由来敷衍上面下达的派款指令或减额上缴。

——摘编自【日】岩井茂树著;付勇译《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前期的重要财经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双赢机制”的建立途径,并简述其效果。
(3)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财政状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从1865年李鸿章筹办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开始,一批军工、工矿企业陆续建立,它们都与化学密切相关;许多民用工业品如火柴、肥皂、食品等也离不开化学。化学知识的引进已刻不容缓,在这种形势下,一系列化学译著陆续问世,包含了无机、有机、分析化学等方面。与此同时,江南制造总局还译出了不少专门的化工著作和其他化学著作。江南制造总局的主要口译者傅兰雅还以自己的力量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科技刊物《格致汇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和宣传了各种科技知识,其中化学知识占有较大篇幅。

材料二   1915年中国科学社的刊物《科学》开始发行,便时常有化学论文发表。1933年,《中国化学会会志》创办,从创刊到解放初期,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论文均用外文发表。这份刊物不但是国内化学刊物中最重要的一种,并且在国际化学界也赢得了一席之地。此外,由学会创办的刊物还有《化学》《化学通讯》《化学工程》等。除了由学会创办的刊物外,还有学校刊物、研究机关刊物和工厂刊物。这种种刊物,虽质量不一、规模各异,但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化学的发展状况。除了刊物外,书籍也是化学出版物的一种重要形式。据统计,从1927年至1941年春,中国出版的化学书籍共有327部,其中工业化学书籍所占比例最大,居于第二位的是化学教科书及普通化学书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引进化学知识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前期中国化学出版物大量出版的积极影响。
7 . 【贸易格局的发展变化】

材料一   自晚唐起,尤其在宋代,多层次、网络状的地方市场日益发展,形成由北方市场、东南市场、蜀川诸路区域性市场和西北市场构成的宋代区域市场。其中东南市场一方面有长江作为贯通全区的东西大动脉,另一方面又有汴水和江南运河与北方市场相联。这个市场又同南海诸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廖伊婕《宋代近海市场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全国与苏南地区重要的商路示意图:

——摘编自李伯重《十九世纪初期中国全国市场:规模与空间结构》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至清末,上海与全国各主要口岸间已形成比较固定的外贸转运网络。……这些主要口岸每年平均占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的95%以上。九江的绿茶,汉口的茶叶、牛皮、猪鬃、芝麻,宁波的湖丝、茶叶、棉麻,芜湖的蚕丝等大宗土货都运往上海出口。对上海来说,有些口岸只是其外贸转运的一小部分,但是对于这些口岸来说,依赖上海外贸转运的程度非常高。

——摘编自唐巧天《论晚清上海作为全国外贸中心的影响力(1864-1904)》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宋至明清贸易格局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上海贸易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62年,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

1865年,李鸿章筹办江南制造总局。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1866年,设立福州船政学堂。

1867年,崇厚建立天津机器局。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

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

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开平矿务局。

1885年,天津设立陆军武备学堂。

1887年,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初具规模。

1888年,北洋舰队建成。

1890年,张之洞建汉阳铁厂。

1893年,设立湖北自强学堂。

——摘编自陈恭禄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维新派认为,就当时形势来看,先要变通的就是富国之法、养民之法及教民之法。富国之法有六项:钞法、铁路、机器轮舟、开矿、铸银和邮政;养民之法有四项:务农、劝工、惠商、恤穷;教民之法也有四项:普及教育、改革科举、开设报馆和设立道学。此外,康有为还建议光绪帝裁撤冗官、紧缩机构、澄清吏治和改革官制。

——摘编自陈可畏《康有为〈公车上书〉与〈应诏统筹全局折〉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在近代化探索中的进步之处。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求新是中国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中国历代经济变革简介(部分)

章节标题内容的陈述及说明
第一讲管仲变法: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内容:制定价格、财政、税收等配套措施,实行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
说明:通过放活微观,管制宏观,形成了系统性国民经济治理体系,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经典模式,影响力持续至今。
第八讲洋务运动:缺乏现代性的现代化变革1
第十讲计划经济:从自负到自毁的大试验内容:1950年国家对重要战略物资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建立起了相应的计划管理体系。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说明:从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使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十二讲改革开放(上):没有蓝图的改革2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参照第一、十讲,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内容的陈述及说明。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国际茶叶市场中,中国一直都是茶叶消费的唯一渠道,凭借优势,古代的茶叶出口值甚至一度超过瓷器、丝绸等商品。唐朝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茶叶贸易呈现繁荣景象。到16世纪时,受到国际市场对中国茶叶需求增长的影响,中国茶在亚洲流行起来,开始具有了高度的国际意义,这一时期主销江南茶,以绿茶为主。17世纪,清政府开放了南洋贸易口岸,并取消了物物交换的“茶马贸易”,茶叶贸易开始逐步走上正轨。在西方饮茶习俗发展后,供需双方有机结合,在消费能力增长的推动下,英国一跃成为国际最大的茶叶承销国。经过茶价几次下调,茶叶真正走向普通百姓,而亚洲市场变得微不足道。外销茶区包括苏、浙、赣、皖、粤、闽、滇、湘、鄂九省,出口以红茶为主,绿茶为辅,同时砖茶、花茶、黑茶、乌龙茶也接连外销。

——摘编自李璟《我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情况研究》

材料二   1886年后,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一蹶不振,逐渐丧失了垄断地位,印度、锡兰、日本从中国引种或自育良种进行耕种,并以大规模茶园种植为主,运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这是中国个体茶农的产茶成本和质量根本无法和企业制相抗衡的。当时太平天国活跃在南方茶产区,起义军势力的扩张使得茶园荒废,茶叶贸易路线网也遭到破坏,加之沉重的茶税负担,茶商承担的风险非常大。英国等茶叶商人利用种种资金优势和特权,设法打压茶价,甚至采用各种欺骗的方法,中国的茶叶贸易败下阵来也是情理之中。

——摘编自仲伟民《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解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茶叶贸易衰败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