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材料一   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大的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业作为副业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依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不断变迁,关于其主要动力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伴随列强侵略而传入的西方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对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剧烈冲击,成为改变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最强大动力;一种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经济结构的变动要求社会生活习俗适应工业文明发展的需要,成为其变迁的主要动力;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近代化是主动应对挑战的历程,近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思想文化的进步是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主要动力。


(2)关于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主要动力你持什么观点?运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02-1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晚清时期,外国商品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严重滞销到逐渐打开市场的转变过程。促成这一转变的因素有
①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② 列强侵略不断加深
③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④ 近代运输业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21-02-1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3 . 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商业活动开始出现D.资本主义兴旺发展
2021-02-05更新 | 155次组卷 | 30卷引用:2012-2013学年北京市房山区房山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4 . 下图是1846-1853年英国输华棉纺织品价值统计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②小农经济时代结束
③英国商品物美价廉 ④英国棉纺织品受到中国自然经济抵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茅盾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想念的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对这段描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020-09-14更新 | 37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2-2013学年北京市房山区房山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6 . 史载:“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自然经济的解体
C.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D.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D.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2020-09-09更新 | 99次组卷 | 60卷引用:2014-2015学年北京房山区周口店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8 .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2020-09-08更新 | 1819次组卷 | 43卷引用:北京市101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 ~ 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这种现象说明
A.马铃在清朝末年传入福州地区B.福州的农业生产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C.福州成为中国农业的最发达地区D.清政府支持福州地区的农业产品出口
2020-08-08更新 | 102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10 . 鸦片战争后,作为第一批开埠通商城市的福州及其周边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但是在35年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或者汕头运进来。” 到20世纪20年代,“栽种马铃薯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并且获利颇佳”。

材料二   福建沿海平原盛产蔗糖……商人施景辉等人集股20万元,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该公司以高价采购甘蔗,“各乡闻风而起,遂多种蔗,即以新洲而论,所种视往年增三分之一,各乡略同”。

材料三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为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大机坊备有布机30部,年产量1万匹;小机坊也备有数部,年产量500匹。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以上材料均选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依据材料,解读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的变化。
2020-07-2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示范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