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在中国历史上,江南经济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发展繁荣的时期……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嘉定的南翔、诸翟,湖州的南浔、乌镇等地。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各地物资交流的增加扩大了全国性或区域性商品市场。在此基础上,到嘉靖、历时,一些无名僻陋的乡村逐渐发展成繁荣市镇。这些市镇人烟稠密,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同时,地理大发现后的全球经济带动了晚明的进出口贸易,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五口通商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外贸重心,江南作为上海的腹地,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丝茶出口增长,相关的手工业勃兴。随着上海、宁波等近代工业大都市兴起并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极大的向心力。中外工业资本不断渗入乡间,一方面都市工业部门不断吸引农村人口,另一方面中小型加工企业扩散到农村市镇,把工业的触角直接伸向农村。在江南专业经济区域,最多的是机器缫丝厂和棉纺织厂。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

摘编自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 1840 1949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渐形成“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19781989年十多年间乡镇企业用于农民分配的资金共为 3828亿元,占同期农户净收入增量的75%

20世纪九十年代末,华西村书记吴仁宝大胆上马热轧带钢,并使之一举成为华东地区的龙头老大。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筹资2.9亿元,逐步拥有了钢铁、纺织、旅游等多个优势产业群,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成为华西村加快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经济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局限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乡镇企业发展的新举措,并分析其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 . 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与国际分工的拓展而形成的;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到来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它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形成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势力从欧洲扩张到全世界的历史,就是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到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

——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在1864年到1876年间,还间或有过出超,自1876年以后历年都是入超。1885年以后,进口棉纺织品的比重超过鸦片,占据中国进口首位。中国对外出口的主要还是农产品,在出口货物中,茶叶仍然占据首位,但是由于日本茶和印度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它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编著的《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市场形成对中国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鼎四年(前115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交子。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000文。明清时晋商在全国开设了许多票号经营汇兑、借贷等业务。


(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演变趋势?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货币的发展变化?

材料二   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银行机构是由外国人建立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和广州同时开设了分行,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外国银行。此后外国银行逐渐增多,并多集中在上海。

1897年5月,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一家仿效西方银行成立的有限股份制银行,也是中国银行业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银行。从此,结束了我国银行业只有牌号(如票号“日升昌”、钱庄“福康”等)而没有“银行”字样的历史。

以金融业为例,晚清改革后期,帝国沿海城市的金融业已经建立起了严格的信审、银监机构以及相关流程。

——摘编自邵娜、李婧《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特点。分析近代银行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   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3)概述荷兰、英国和美国分别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怎样的“创新和发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纷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位银1350万两”。1871—1873年洋纱进口3.7万公担,到1909—1911年增长到132万公担。从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古代到近代棉花利用的共同价值。
2019-05-02更新 | 786次组卷 | 15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侵华战争把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摘编自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1898年,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

﹣﹣摘编自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材料三: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又是一个社会窗口。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通商口岸设立的演变趋势。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三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00字左右)
2019-08-1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3)结合材料三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