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1895年以后,由于出口需求的增加,中国一些地区逐渐出现了农产品专门化区域。如江苏和东北专业产棉,河南专门产烟,福建、广东则成为产茶区。这些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的出现,表明当时中国
A.地区间农产品交流日益频繁B.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
C.农业技术发生了革命性变化D.农业发展日益依赖世界市场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鼎四年(前115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交子。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000文。明清时晋商在全国开设了许多票号经营汇兑、借贷等业务。


(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演变趋势?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货币的发展变化?

材料二   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银行机构是由外国人建立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和广州同时开设了分行,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外国银行。此后外国银行逐渐增多,并多集中在上海。

1897年5月,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一家仿效西方银行成立的有限股份制银行,也是中国银行业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银行。从此,结束了我国银行业只有牌号(如票号“日升昌”、钱庄“福康”等)而没有“银行”字样的历史。

以金融业为例,晚清改革后期,帝国沿海城市的金融业已经建立起了严格的信审、银监机构以及相关流程。

——摘编自邵娜、李婧《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特点。分析近代银行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   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3)概述荷兰、英国和美国分别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怎样的“创新和发展”?
3 . 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的趋势
B.列强对南方的破坏甚于北方
C.东部沿海的自然条件优势更加明显
D.农业经济阻碍了近代化发展
2019-03-28更新 | 701次组卷 | 2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

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并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四川秀山县城关附近,“旧饶麻、烟草之利”,19世纪八九十年代,种麻者“里不十亩”,“独烟繁盛,捆载出外境,岁万金”,麻地变成了烟田。同一时期,兰州府烟田以皋兰县所产最负盛名,仅运销国外者即达3万多担。这反映了当时
A.经济作物单位面积产值提高B.烟草成为主要的农作物
C.内陆农业的市场化趋势增强D.吸烟风气影响经济发展
20-21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男耕女织,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的结合是自然经济的主要形式,也是封建制度的基础。鸦片战争之后,资本主义国家依靠侵略特权的保护和机器工业品质优价康的竞争优势,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价值的70%。原“衣被天下”的东南沿海,一些专以纺织为业的农村因而受到很大冲击。与此同时,外国商人还从中国大量收购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的生产发展。外商操纵中国丝茶的出口贸易,使中国的丝、茶生产服务于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并日益商品化。这种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诱使土地所有者改变农业生产的目的,不得不面对农产品市场,调整种植结构以增加收入。生产目的的调整,从根本上改变了自然经济的性质,为自然经济的解体敲响了丧钟。

——摘自曹中原《中国自然经济究竟何时开始解体》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0-04-23更新 | 121次组卷 | 4卷引用:宁夏中卫市中宁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侵华战争把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摘编自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1898年,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

﹣﹣摘编自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材料三: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又是一个社会窗口。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通商口岸设立的演变趋势。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三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00字左右)
2019-08-1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面是1869~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表中内容表明这一时期
A.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多变
B.列强输华商品总体呈下降趋势
C.中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D.中国市场商品总量先增后减
2019-08-0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统练(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史载: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这一现象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
B.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加强
C.个体小农经济的破产
D.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2019-06-12更新 | 310次组卷 | 1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育才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