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封建自然经济趋向瓦解,集中地表现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趋向瓦解之上。1415世纪以来,英国的毛纺织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工场手工业最为发达的部门,号称是英国的“民族工业”。由于工业入口和城市增长的较快,促成了对羊毛等经济作物和商品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使农业产品的市场被看好,农业成为有诱惑力的、有利可图的行当。于是有不少商人资产者决意投资农业,到乡间去兴办牧场、农场。为此,便要向贵族租地。资产者所出的较高的地租,深深刺激着贵族们,起初土地只是出租自己的直接领地,后来开始圈占农村公社的公有地,再后来以强力手段驱逐农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大致始于15世纪,16世纪前期达到高潮,此后,愈演愈烈。圈地运动导致大批农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他们的一大部分,或是留在乡间,成为农场中的雇佣工人;或是流入城市,成为供企业主选择雇佣的自由劳动力。英国农业领域的这一重大变革,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展的需求下自然形成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由于输入的洋货为机器制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使不少土货滞销,如东南沿海带盛产的土布、土纱,因洋纱洋布的剧增而陷于困境。欧美各国在刘华倾销商品的同时,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农产品。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扩大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中商品经济作物的比重,减少了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份。在近代中国,这一变化是外国资本在中国护展殖民地贸易和实行经济侵略而强行促成的,因此又不可避免地要服从西方资本主义总体的政治经济利益需要,成为它们的附庸。这种变化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经济的烙印,呈现出一种畸形状态。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近代中国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封建自然经济趋向瓦解过程的主要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对本国产生的影响。
2022-02-26更新 | 93次组卷 | 3卷引用:二轮拔高卷2-【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世纪前后至6世纪,中国主要出口黄金和丝织品。由于航海技术难以胜任大规模海运,中国人很少远航,这一时期中国海上贸马主要由印度洋地区的波斯、阿曼商人操持。6-10世纪,阿拉伯商人成为印度洋贸易的主力,中国的陶瓷外销从有限的奢侈品贸易转变为大量的订制生产和出口,海上贸易扩及日本、琥球和朝鲜。10-14世纪许多中国大型船舶停泊于印度西海岸,改变了往日“外商来贩”的局面,中国也成为东海、南海和印度洋贸易的主导者之一。15-18世纪中期,中国的丝、瓷器和茶叶出口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且不再经过无数的中间人和以货易货的方式,而是借欧洲人之手,把中国商品运到欧洲和美洲,换回中国亟需的硬通货白银,中国的海外贸易空间扩展到了全世界。

——摘犏自李伯重<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与时间一全球经济史视野中的“丝绸之路”研究》

材料二 在19世纪后期,出口税高于进口税的协定关税制度,既不能“奖出",也不能“限入"。在1870——1931年这62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颏由1118988134海关两猛增至2342964719海关两,增长了19.69倍。其中出口值由55294866海关两增至909475525海关两,增长了16.45倍,出口商品由原来以制成品和半制成品为主的格局逐渐向原料品转移;同期进口净值由63693268海关两增至1433489194海关两,增长了22.51倍。在此期间,众多对外贸易港口中,上海无论在中国总出口还是总进口中始终占据第一位。对外贸易的商品在上海集散,带动了上海对内贸易以及市内商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全国商业最繁荣的城市。

——摘编自刘明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动趋势研究(1870-1931)》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021-11-17更新 | 880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05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乾隆三十一年与光绪二十九年财政收入比较表(单位:万两)

时间(年)

田赋

关税

厘金

盐税及杂税项收入

总计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766

2991

70.3

540

12.7

0

0

723

17.0

4254

100

1903

3546

33.8

3072

28.99

2298

21.9

1606

15.31

10492

100

注:田赋指征收土地税:关税指对进出口商品贸易征税:厘金指1853年始征的商业税。

——摘编自《清代财政收入结构、政策的变动》


(1)依据材料,提取清朝财政收入变化的信息,并根据所学,说明变化的原因。
(2)财政收入是一个时代经济形势发展的晴雨表。依据材料,谈谈你对清朝财政收入变化的看法。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4 . 材料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引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2023-01-06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六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化-高2023届二轮自创专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茶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茶馆是专门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中国早在魏晋时期就有了茶馆的雏形。唐代,国家富强、政治安定,经济文化昌盛、城市繁荣,这为当时造就一个群体——市民阶层提供了条件,他们流动范围较大,见识较广,重人间友情,茶馆为其交流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宋代,商品贸易地点不再受划定市场局限。在热闹街市,交易通宵不断,为茶馆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明代,茶馆进一步发展,被列入三百六十行中的正式行业。清代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已走向衰败,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茶馆这一社会窗口真实反映了这一历史变迁。

——摘编自黄建宏《中国茶馆发展研究》

材料二   茶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文人借它抒发出各种情感,所产生的作品也成为如今我们了解古时茶文化的重要途径,茶与文学早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入彼此的骨血之中。在读那些有关茶的文学作品时,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一刻古人对茶文化的情有独钟,茶也早已变成他们的习惯了。因此,茶文化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摘编自赵雅《茶文化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材料三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据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馆发展的条件,并简析中国古代茶文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粮食进口的概况,并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2021-12-06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经济史-考点2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到了十九世纪,我民族何以着空前的难关呢?第一,是因为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足以决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第二,西洋已于十八世中叶起始用机械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画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现念。所以在十九世纪初年,西洋的国家虽小,然团结有如铁石之固;我们的国家虽大,然如一盘散沙,毫无力量。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938年)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05-04更新 | 209次组卷 | 2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政治史-考点06列强入侵和反侵略斗争
7 . 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茶叶贸易长期处于优势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茶叶贸易日渐衰落。某历史研究小组要探讨“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衰落的原因”这一问题,搜集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61893年中国和印度对英国茶叶出口总量示意图(单位:万磅)


材料二   至于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满山遍野,愈种愈多……矧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富商大贾,历次亏折,裹足不前。在山茶有经年未曾开采者,而乡僻愚民,犹复剔壤搜崖,种植不已,等良田于硗确,置耕织为缓图,逆料数年后,工本徒抛,衣食无出,势将坐困……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民心颇知改悔,乘势利导,董劝并施,尤属刻不容缓。

——摘编自卞宝第(晚清官员)《札福建藩司延建邵道》

材料三   中国茶叶完全以手工制造,数百年后,茶叶栽制方法传至瓜哇、印度、锡兰等地,中国之制造方法,即为各该处最先采用者。但西方人与墨守旧法之中国人之素性不同,故最初由中国传入之手揉、锅炒等方法已改为今日用萎凋机、揉捻机、解块机、水门汀发酵地板、玻璃发酵台、烘茶机、切茶机、拣选机、筛分机及装箱机之现代化茶厂矣。

——摘编自【美】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


(1)材料一对于研究这一问题有何价值?
(2)材料二、三从哪些方面深化了对该问题的认识?
(3)要研究这一问题还需要从哪些角度补充材料?
(4)综上所述,近代中国茶叶贸易兴衰带来哪些启示?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前中国城市体系,约形成于唐宋时期。明清以来,虽然在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专业性的工商业市镇网络,从而出现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早期城市化趋向,但不少沿海城市出现了衰落的趋势。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城市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建置单位,而是省、府、州、县的治所,是周围乡村腹地的统治中心。步入晚清时期,中国被抛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传统社会逐步解体。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到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先后有112个沿海和内地城市被辟为通商口岸,其中,约开(依据条约开放)通商口岸77个,自开(清政府主动开放)通商口岸35个,从而促进了这些城市的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很快涌现出一些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不同的新型城市。

——摘编自陈振江主编《中国大通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清时期部分东南沿海城市衰落及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原因?
2022-06-0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重难点突破(选择性必修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期,小农与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大批农民参与到商品经济活动中,曾一度出现了难以阻挡的“全民经商”的态势。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地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出现了所谓的“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甚至许多农民以出卖劳动力为生,为商人负担贩运,农民卷入市场活动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摘编自王权《小农经济的前世今生》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小农经济经历了极其深刻和复杂曲折的变迁过程:洋纱洋布的大量进口使农村土纱纺织日渐减少,并最终为洋纱所替代,传统小农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消费者和原料的提供者。同时,出现“富户不为商贾,有余资则占田招客户耕种”的现象;大量破产的失业小农开始离开土地,要不然进城务工或谋生,要不然闯关东、走西口、移民海外,再或者当兵、乞讨,当流氓、土匪等。在太平天国起义等农民斗争的冲击下,农村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乱,地主为了招徕佃户实行减租的政策或者实行永佃制,这在客观上也弱化了佃户与地主的关系。

——摘编自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小农经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小农经济变迁的表现。
2022-05-14更新 | 163次组卷 | 3卷引用:第07专题近代中国的阵痛与转型(1840-1894)(测)-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两朝不仅与亚洲各国,而且与欧美一些国家也发生了贸易联系,其海上贸易可谓全球化了。例如,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海贸易后的几十年里,向中外商人开放的大大小小港口计有一百多处,遍及沿海南北,而以广东最多。清代高船的数量不断增加,进出口的商品数量也不断增加。如1758—1767年的10年间,贸易总值为288045650两,而1828~1937年的10年间增至为784864050两。明清时期的航海贸易,中国之所以占绝对优势,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在宋代已经达到的高水平上惯性向前发展的结果,由于生产力水平较高,手工业品工艺精湛,中国输出的商品不仅门类齐全,品种繁多,而且物美价廉。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的以禁为主,实际上随着政策的时宽时严,对外贸易从未间断,有时还出现了较大发展。郑和的航海活动震动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国,各国统治者纷纷遣使“执圭棒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使中国所特有的朝贡贸易发展到了极点。这在客观上对中国私人海上贸易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张增香《试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色》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主要进口商品所占比重(1871-1936年)占进口总值%

年份鸦片棉布棉纱棉花煤油钢铁机械 工具化学染料 及颜料交通 器材其他
1871-187337.730.22.83.80.90.923.7
1891-189320.520.514.60.93.72.71.80.534.8
191319.312.70.54.56.45.31.45.644.3
192021.810.62.47.15.28.33.26.40.834.2
19317.60.312.64.56.06.23.18.02.649.1
19361.50.23.84.22.213.26.410.82.355.4

——摘编自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1-1936年中国近代对外贸易进口商品的变化趋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