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洋务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2年,英商查顿、马地臣在广州正式创办怡和洋行,从事鸦片走私活动,他们是当时最大的鸦片走私进口商。同时,他们为英国政府制定对华政策提供了大量情报。1842年,怡和洋行总公司由广州迁至香港。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为各英商代理业务,出口中国丝、茶。19世纪60年代,怡和洋行公开进行鸦片贸易。1872年后,因鸦片进货价格敌不过在印度有深厚基础的沙逊集团,怡和洋行放弃对华进行鸦片贸易。

材料二  1880年后,怡和洋行逐步转入贸易服务性行业,经营各种类型产品的进出口服务贸易,先后开办如上海纺丝局、怡和轮船公司、怡和丝厂等各类企业。同时,怡和洋行通过英国政府强迫清政府以关税作保证,在伦敦筹集资金对中国发放各种借款,进行资本输出,先后贷款给清政府建造京沈、沪宁、沪杭等多条铁路。中国境内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即由怡和洋行擅自修建。1873年,曾担任怡和洋行船舶代理业务的买办唐廷枢入主轮船招商局,对其实施股份制管理改革,使招商局生意大获起色。私营上海公益纱厂的创办者祝大椿曾利用怡和洋行打开销路,使企业获得较大发展。

——摘编自秦亢宗《流金岁月:上海名商百年史话1843~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80年代前怡和洋行商业经营活动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怡和洋行的在华活动。
2022-07-1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在论述中国某类企业时指出:“这一类企业,由国库支付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该学者评述的“这一类企业”是
A.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工场B.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工业
C.实业家创办的民族工业D.近代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2021-05-08更新 | 160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洋务运动因其所处时代,它实际上是多种因素作用的产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部分学者主张以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和从中国近代化总的进程个角度来考虑洋务运动的历史。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既是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间矛盾的产物,又是中国积极回应世界文明潮流的结果。其主要目的在于反对外国的政治和经济侵略,提倡学习西方,推进近代文明。它是一场地主阶级领导的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改革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关于洋务运动的核心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280字左右)
2020-07-1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题
4 . 有历史学家曾提出,研究历史要坚持“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下列评述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
A.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致变法失败
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C.洋务运动强调“中体”与“西用”均落后时代
D.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是激进派反封建之必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经济布局的变化是考察历史变迁的一条大脉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

——据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

材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了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要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干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比例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和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

6 . 郑观应在评述某种企业组织形式时说:“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兼集商赀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倚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各有责成。商招股以兴工,不得有心隐漏;官稽查以征税,京不得分外诛求,则上下相继,二弊俱去。”郑观应实际上
A.肯定了官办洋务企业的优势B.主张国家政权与私人资本相结合
C.主张国家加大力度扶植私人资本D.意在强调朝廷吏治腐败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他主持的“湖北新政”是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治理湖广近20年,以一己之力推动武汉乃至湖广洋务,既有兴办近代工业,编练新式军队,又有兴办新式学校,还有市政建设,使武汉成为国内瞩目的洋务重镇,他创办的汉阳铁厂其企业规模和设备当时在远东堪称第一.他在湖北的建树成为日后辛亥革命的基础,孙中山曾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毛泽东曾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摘自陈均《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等

材料二1938年6月,日军集中25万兵力、120艘舰艇、300架飞机进行进攻武汉的作战.日军企图通过进攻武汉,彻底打垮国民政府,使之成为“地方政权”,以“迅速解决中国事变.”中国军事委员会成立武汉卫戍司令部,部署武汉会战。参加武汉会战的中国总兵力达100万人。中国确定了“战于武汉之远方,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作战方针,予敌以最大消耗,粉碎其继续进攻之能力。武汉保卫战历时近5个月,迟滞了日军进攻,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基本上完成了掩护人力、物力向西转移撤退的任务。武汉会战后,蒋介石发表谈话说:“抗战军事之胜负关键,不在武汉一地之得失,而在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动员.”

——商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之洞在湖北的洋务活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抗战初期武汉保卫战的历史意义。
2020-08-09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与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时间最接近的事件是
A.《本草纲目》问世
B.经典力学产生
C.瓦特改良蒸汽机
D.洋务运动兴起
9 . 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对该学者评述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B.其倡导者的思想极其守旧
C.其尝试完全排斥西方文化
D.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
2019-05-24更新 | 262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中国近代化的征途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西式工业化的改良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平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创造民族新文化与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

材料二   蒋介石1935年4月在贵阳督剿红军时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实施大纲案》。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定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投资267,100万元,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生产,以满足国内需要。当年就按计划筹办茶陵铁矿、高坑煤矿、大冶、阳新、彭县铜矿、中央钢铁厂、江西钨铁厂、中央无线电机制造厂、中央电瓷制造厂。1937年又筹备开发云南锡矿、四川金矿、湘潭天河煤矿、灵乡铁矿、四川油矿、水口山铅锌矿等。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场“自救”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两场“自救运动”的历史影响。并从近代化的角度说明两场运动的结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