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 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明)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
材料四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请回答:
⑴ 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⑵ 据材料三,指出“暑袜店”主与制袜“合郡男妇”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关系”发展缓慢的政策原因。
⑶ 据材料四,概括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与材料三相比,其生产特点有哪些。
⑷ 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文明演进的趋势。
2010-05-24更新 | 10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湖南衡阳八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首次出版于1776年)

材料二   窃自中外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考之通商贸易册,布毛纱三项,年盛一年,不惟衣土布者渐稀,即织土布者亦买洋纱充用,光绪十四年销银及将五千万两……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反为外洋独擅之利。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十年,何堪设想!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权利。

——张之洞《拟设织布局折》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和张之洞的对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分析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20-05-0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眙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材料二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贵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血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2019-07-2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五市十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近代以来,上海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866年,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三年后,仿洋商企业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主要从事客运和漕运等运输业务。

材料三   1955年12月以后,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合作社,城市手工业合作社迅速发展,私立医院、学校先后改为公立;许多工商业者纷纷申请合营,对此,上海工商联主席盛丕华挥毫写下一首诗:“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

材料四   

图一为上海市粮票(1955年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图二为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该公司创立于1984年11月18日,是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请依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材料三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4)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9-05-2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平行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到18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锐减,引起木材严重短缺。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储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使煤炭成为木材的替代品。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应用。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与中国有明显区别。中国的地理因素阻碍了从木材到煤炭的早期转变,因为中国的主要产煤带在西北地区,离最有经济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相距甚远。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1)根据材料一概括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体体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炭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没能扮演类似角色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2018-09-1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铁路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江三角洲地处江南,古代亦称“江左”或“江东”地区。这一经济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六朝时期为江南经济区的开发时期,唐宋时期为江南经济区的形成时期,形成了以太湖平原为中心的江南经济区,且取代了中原黄河流域,成为封建经济的重心,明清时期是经济区的发展繁荣时期,不仅是全国粮食的重要基地,而且是丝织业、棉布业的生产中心,而商品经济的发达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更是这时期江南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特点。

——摘编自何荣昌《古代长江三角洲江南经济区的形成》等

材料二   鸡片战争前,茶叶一直是主要的出口商品,自50年代始,上海的茶叶出口大多保持在5000万磅以上,较之1845年增长了10余倍。各地新辟茶园增多,茶叶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大。鸡片战争前和战后初期,曾有不少洋棉进口,19世纪60年代后,上海周围农村“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十中之一”。江苏如皋、南通、海门一带,“一望皆种棉花,并无杂树”。一些原来并不产棉的地区,也开始大量种植棉花。太湖沿岸和杭嘉湖平原,素来是著名的蚕桑产区,受对外通商限制的阻碍,只能以内销为主。上海开埠后,丝纷纷就近转由上海港输出。湖州府“向时山乡多野桑,近亦多栽家桑矣”;安吉县“迩来山乡亦皆栽桑”;平湖县“向时邑人治丝者尚少,今则栽桑遍野,比户育蚕,其利甚大’,据统计,1840年中国国内市场的粮食流通量(包括运到通商口岸供出口的部分)为233亿斤,至1894年则达372.5亿斤,增长约60%01869年,经上海、周转的国内米谷运销量是37327担,1890年则为4770226担,增长幅度高达百余倍。

——摘编自戴鞍钢《口岸城市与农村经济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古代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的苏州是经济较为兴盛的城市,举办慈善的传统非常浓厚。生于斯的冯桂芬很早就有参与慈善的记录。1833年,江阴“淫雨猝至”,“禾尽坏”。作为知县幕友的冯桂芬,发动绅富举行“捐赈”,募集制钱八万余串。1860年,太平军政占苏州,冯柱芬避居上海。受西学与社会形势的影响,冯桂芬认为民穷为匪,是地方“不教不养”的结果,提出改革传统慈善:摒弃对受助对象的道德操守求;各地广建善堂(养老室、读书室、严教室等);官府订立制度,由绅士管理;将从事赌博、斗殴之人收入“严教室”,令其从事耕田、种菜等工作;设“化良局”,专收妓女,“择老妇诚朴者教之纺织,3年保释”。冯桂芬并未将它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努力付诸实践。1871年,冯桂芬父子创办苏州洗心局(类似后来的惩戒所)。随着维新运动的,冯氏慈善事业一度衰落。

一一摘编自王卫平《晚清思想家冯杜芬近代慈善理念的确立及其实践》

材料二约翰:D:落克菲勒(1839——1937)是美孚石油公司的创办人,也是美国伟大的慈善家。与传统慈善相比,他的捐赠偏重于社会公益,并采取科学化、有组织的管理方式,在促进美国教育、医疗以及改善贫穷落后、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教育是溶克菲勒首先捐赠的领域,芝加哥大学是其一次重要捐赠。1884年,洛克菲勒资助了亚特兰大的一个黑人女子大学,还助其他教派建立学校,甚至天主教。由于担心捐赠会助长懒惰、破坏新教不劳不食的原则,他的捐赠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如捐赠的钱必须放在学校的基金会上;若发现所捐赠的钱未被好好利用,就将其投入其它社会团体等。为改善全世界穷人的生计,191万年,他创办了落克菲勒基金会,使美国乃至整个世界深受其益。1915年,他在中国建立了协和学堂(即协和医院)

一一摘编自黄鹂《浅析洛克菲勒的慈善思想和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传统慈善相比,19世纪中期冯桂芬慈善思想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克菲勒家族、冯氏家族慈善实践结果不同的原因及启示。

2018-04-13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18年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反映了1873~1930 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单位: %)。
年份生产资料半制成品制成品
农产品手工开采机器开采手工机制手工机器
1873年2.637.458.31.7
1893年15.628.40.153.42.5
1903年26.80.20.217.214.732.98.0
1910年39. 10.20.513. 111.928.36.8
1920年36.40. 92.88.212.331.28.3
1930年45. 10.13.43.512.227. 17.4

一一节选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9 . 古今中外城市的发展与时代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百家之邑相望也

——《战国策·赵策》

材料二(19世纪初)英国对各个城市的组合仍然没有规定程序……除了继承中世纪时期得到的权利以外,城市没有作为一个法律上的实体而存在。它没有正式的官员,没有充分的征税权和立法权……那些新兴城市的居民聚集区都变成黄褐色的地方,因为在早期不断受到大量煤烟的熏染。工厂和工人住宅区也同样到处是沉淀物……工人的住房仓促地建造起来,拥挤在一起……总是缺乏日用品供应。许多人全家都住在一间单房里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近代中国城市化率统计表

年份城市化率(%)
18436.6
18938.2
192010.6

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状况,并分析相关背景。

材料二显示英国城市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所学指出些问题对以后历史发展的影响?

依据材料三概述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变化。选取一个发展阶段,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2017-05-2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10 . 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着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民初中央经济管理机构变革概况

机构概况
商部清承明制,六部的户部、工部主管财经。1903年,清仿西政改制,增设商部,制商法,鼓励实业。
农工商部1906年,工部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颁布了一批章程。另设邮传部,主管交通,户部改为度支部,仍管财政。
实业部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设财政、实业、交通三部。由于存在时间短,除颁布一些政策法令外,具体业务还未开展。
农商部1912年3月,北京政府将实业部细分为农林、工商两部。1912年12月,又合并为农商部。期间广采西法,初步形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规体系。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民初中央经济管理机构变革反映出的社会经济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革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上述两个材料反映出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动有何发展趋势?

2017-05-02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