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末中国人办的制造业和采矿业,集中于上海、南京和汉阳,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采矿、冶炼和纺织企业。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增加。政府在1903年成立商部和1904年颁布“公司法”,各省商绅反帝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个原因。这些企业均有官方资助和支持(如采取部分免税或垄断某些市场等形式)。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冶萍公司就作为官督商办企业由盛宣怀管理,并依靠李鸿章和张之洞支持。即使象张謇的大生纱厂(1899年)和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1907年)等商办企业,也要归功于官方的关系,大生得到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支持,启新得到袁世凯的支持。

材料二   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早期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指出其起步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体上,中古时代的欧洲,人们的消费意识很淡。近代早期(1500~1750),欧洲进入一个消费意识日渐增强、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代。薄伽丘指出:“炫耀、打扮以及实现个人的每一个欲望,似乎成了最正确的人生目标。”这期间,尤其是1600年之后,欧洲许多城镇,尤其是那些大的都会城市,作为铺张浪费的中心发展起来。这些城镇均建造了许多会议厅、剧场、歌剧院、游乐园或其他娱乐场所。

——马世力《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

材料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到近代,开始有社会舆论公开反对一味提倡节俭,并且主张鼓励消费,这较诸过去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变化。此时的社会舆论已开始从富民与富国的高度,对奢侈消费的作用与影响给予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归纳近代早期的欧洲进入一个“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代”的表现。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社会的消费观念产生变化的原因。

2018-06-1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前很多实体经济面临升级和转型。

实业救国论者大都十分重视对西方经济理论的介绍、探讨和运用,并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选择取舍。民国初期,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包括工商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对政治改良与实业发展的关系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这也是实业救国思潮获得发展的具体反映。振兴实业逐渐成为全社会各阶级各派别的人们共同的愿望,上自政府,下至庶民,都对发展实业十分关注,实业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广泛开展各项实业活动。

——摘自朱英着《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民国初期实业救国思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实业救国思潮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初年魏国李恒说:“农事害、饥之本,女工伤、寒之源”“今一夫扶五口,治田百亩,”西汉文帝时的晁错说:“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汉代文献所载农民家庭,2-4口家庭占93.3%,5口以上家庭仅占6.7%;在战国和西汉,“五口之家”都是小农经济的普遍形态。

——摘编自《战国秦汉小农家庭的规模的及其变化机制》

材料二宋朝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与这一时期商贸政策的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顿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期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积极经营。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三全国棉布应有产量中机制布与手织布的比重变化(%


(注:手织布包括农村土布和改良土布,机制布包括进口机制布和国内机制布)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秦汉时期小农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时期“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进口机制布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2021-07-1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理)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18641894年中外贸易统计(单位:千海关两)

栏目
年份
净进口值(A)净出口值(B)净进出口总值出入超(B·A)
原统计值修正值原统计值修正值原统计值修正值原统计值修正值
18641869年平均63148671285576462084119012129211-7384-5044
18701874年平均66422708456672074762133142145607+298+3917
18751879年平均72868747537133279961144200154715-1536+5208
18801884年平均79050797847080480156149854159941-8246+372
18851889年平均102722942038348493397186206187600-19238-806
18901894年平均141932125399107083117687249015243087-34849-7712

——以上均摘编自虞和平《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通商口岸和外贸态势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2年英、美、德、法四国在华洋行状况并说明出现此种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64-1894年中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商品市场网络。在这块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400多个市镇。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很多市镇,无论就其规模还是经济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例如,万历元年置青浦县,以唐行镇为县治,乾隆二十五年,移金山县治于朱泾镇。很多农家皆以丝绸、棉业为主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材料二 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离。……进入20世纪前期,亦即清末至20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

——摘编自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并分析明清市镇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市镇相较于明清江南市镇有何发展,并说明其原因。
2019-05-06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孕育并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这有利于中国经济逐渐走

向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唐•王维《丁寓田家有赠》

材料二(苏州)生齿(指人口)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织布机上的主要部件)而户纂(赤色的丝带)组(宽丝带),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三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机户”与“机工”之间的关系及这种“关系”在当时发展缓慢的主要政策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中后期,苏州、杭州、松江(上海)等处有一些个体纺织者,最初是自备原料,自己劳动,后来有利可图,逐渐增加织机,自己脱离了劳动,专靠雇佣工人生产。还有的是以布商身份,准备了原料交给机房、染房、瑞房等分别依次施工,最后完成了纺织品的生产。不过当时,这两种手工工场情况还只在东南的很少地区、很少生产部门中出现。

—摘编自白寿《中国通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的工业品开始倾销到中国市场。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洋务送动期间,在“求富”的旗号下,洋务派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使用机器生产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企业,部分解决了军事工业的资金等方面的问题。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华侨等在上海、广东、天津等地授资创办近代企业以及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也开始采用机器生产。在民族半独立的状态下,华商还大量附股于外国企业,据统计,“在整个19世纪中,所有华商附股的外国企业资本积累在4000万两以上”。

—摘编自王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说明只在“很少生产部门”中出现此新变化的经济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企业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018-08-0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建立至全民族抗战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从19世纪60年代起,先后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于是从传统社会中连渐分化出一个工商业精英集团。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中国历年新设商办面粉业数据统计表(1914~1923年)

年份

家数

资本(千元)

创办人或企业代表

1914~1918

63

10658

荣宗敬、荣德生等

1919~1923

65

17627

—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工商业精英集团”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面粉业在一战后的发展态势和内在动因,简述民族工业十年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2018-07-1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广西钦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创办人企业名称
上海方举赞发昌机器厂
南海陈启沅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朱其昂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民族企业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在20年代中期又衰落下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