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武汉成为华中地区对外通商的主要口岸。1889年,张之洞督鄂,大力发展洋务,武汉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张之洞倡办实业,带动了民办企业的发展。据统计,至1911年,武汉有大型的官办、民办企业28家,占全国的5.1%;资本额达1724万元,占全国的14.3%,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位。

——摘编自廖建夏《武汉近代经济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武汉制造快速崛起。2017年,生产钢1694.61万吨,比1978年增长6.53倍;汽车89.78万辆,增长663.33倍;卷烟253.18万箱,增长4.69倍。2017年,轻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104.80倍,重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292.12倍。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由1978年的47.4:52.6发展到2017年的24.4:75.6。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国有、集体工业总产值分别工业总产值的82.7%和17.1%。2017年,国有、集体经济比重下降到8.2%,股份制、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和私营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经济比重为58.8%,港澳台及外商投资比重为32.8%。

——摘编自武汉统计局《工业在改革开放和转型中快速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武汉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工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并从经济角度指出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 .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主动学习西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间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1)据材料一指出,上海人们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带“洋”字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机器之利”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材料二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3)据材料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重点任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么做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4)请分别指出每幅图片反映的中共采取的重大举措,并概述它们对我国现代化的意义。
2020-02-1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万历八年至十八年,葡商每年从中国运出生丝约3000担,获利约36万两白银。”明朝中后期,中国的丝绸通过菲律宾马尼拉大帆船中转输往拉美各地。这些丝织产品基本上都是江南所产。时人张瀚曾说杭州“桑麻遍野,茧丝绵苎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币者,必走浙之东也”。乾隆年间,时人杭世骏说,“吾杭饶蚕绩之利,织纴工巧,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衣被几遍天下”。当时,山西潞绸取丝蜀地,广东粤缎、福建漳纱取丝江南。在当时,“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据刘兴林、范金民《论古代长江流域丝绸业的历史地位》等

材料二 到20世纪30年代,长江沿江城市,东起上海,经南通、扬州、镇江、南京、芜湖、安庆、九江、汉口、岳阳、沙市、宜昌,西至重庆,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狭长工业带。在近代中国工业中最大行业中,1936年长江6个口岸城市共44家棉纺织厂的总计纱锭和布机,分别占关内(即不包括东北地区)本国资本棉纺织厂纱锭和布机总数的59.8%与52.6%。1936年长江沿江有9个城市共27家面粉厂,日产面粉能力占关内本国资本面粉厂总生产能力的45.3%。在长江沿江城市工业带上,上海、南京、汉口、重庆四城的工业产值在整个沿江地带总产值中超过90%。

——摘编自熊月之、沈祖炜《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长江丝绸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地位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30年代长江沿江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长江沿江城市的工业发展有何意义?
2019-06-0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重庆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第十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4 .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过程历经沧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6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1865年由英商佛南于创办耶松船厂于上海虹口……其第一年度纯利与资本的百分比为13.5%,第二年即升至21%。同治五年(1866年)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建。建厂时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人,专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零配件。三年以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炼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

材料二   1913、1919年轻工业、重工业生产发展情况表




(1)上海发昌机器厂的性质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及有利条件。
2019-06-18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帕里特克·曼宁《世界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
2019-03-25更新 | 1589次组卷 | 29卷引用:重庆市渝东九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60~90年代,欧美诸国进口物品总量及纺织品的输入情况表(以关平银两计值)

年份进口总价棉织品毛织品棉毛纺织品占百分比
1867年6930万1300万740万29%
1873年7410万1800万590万32%
1883年7360万1680万390万28%
1893年15130万2730万460万21%

材料二   在洋布畅销的情势下,90年代以后中国官商也开始自设机器织布厂,先是上海设机器织布局,后来湖北也设立了机器织布局,开始在本土生产机织布。此后至20世纪初的一二十年间,各地商人纷纷开设机器织布厂,仅从1897年至1912年15年间,全国各地就新开设机器织布厂约60家,从地域来看,北至奉天、长春,南到广州、闽候,东至上海,西到重庆,可谓遍地开花,掀起了一股设厂热潮。从此,民间俗称的“洋布”,不再只是指由外洋输入的外国棉织品,而成为以新式机器纺织的机织布的通称。随着中国本土机器纺织业的发展,本土机织布因工价低、运费省等,成本和价格比舶来品更低,遂日益取代进口洋布,中国人购用“洋布”也更为方便和普遍。“洋布”作为对机织棉布的通称,与中国乡村仍普遍存在的自织土布并行存在。

——李长莉《晚清洋布衣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从英美输入纺织品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机器织布业的发展状况及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明清时期, 商业活动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正是由于在那一时期经商人员的不断增加,故称谓已被“会馆”或“公所”所取代,商帮逐渐产生,商帮主要按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域划分帮会,甚至一行业之中还有以乡谊、血缘划分领域,各主门户,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是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他们不乏有自己的行规帮约,他们垄断市场,排除自由竞争。

——摘编自百度文库


材料二1903年, 清政府设立了商部,清廷谕令颁布了《察定商会简明章程》《商会章程附则六条》,此项法律文件成为商会成立的法律依据。中国近代的商会与中国面对诸列强从领土到经济的欺辱是分不开的,更是与广大中国民营资本试图团结起来共同抗击列强侵略的民族愿望所分不开。近代商会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的社会组织,它的快速发展并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较深的影响是在民国时期。辛亥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初年,全国范围内振兴实业和“商战”热潮,使商会组织达到发展的高峰期。

——摘编自杨涛《商会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商帮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帮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与明清商帮相比,中国近代商会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近代商会的积极作用。
2018-06-12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八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八)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材料一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材料二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到1807年,在运到英国的棉花中,有60%来自美国。此后,美国始终是英国棉花的主要供应地。棉花也成为美国在1815年后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动力,直到1860年,棉花出口占美国国内出口总值的一半还多。

——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材料四近代中国棉制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统计表

时间进口棉纱(万担)进口棉布(万匹)
1872年51224.1
1890年108.21556.1
时间出口棉花(万公担)
1871年~1873年0.8486
1891年~1893年29.0417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工业生产发生了哪些变化。

(3)依据材料三,分析英美的棉花贸易对两国经济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依据材料四,说明19世纪70年代~90年代中国棉制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的变化情况。并分析说明这种变化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9 .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孕育并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这有利于中国经济逐渐走向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唐王维《丁寓田家有赠》

材料二   (苏州)生齿(指人口)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织布机上的主要部件)而户纂(赤色的丝带)组(宽丝带),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三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机户”与“机工”之间的关系及这种“关系”在当时发展缓慢的主要政策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