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洋务运动的口号、创办的企业及其他活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教育变革与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的逐步开展,,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堂等近代学堂出现,留学之凤气开始盛行。19世纪70年代后,部分改良人士、、维新派代表甚至一些知名的欧美传教士,纷纷以著文、上书等形式建议清政府仿效西方建立学校制度,并提出不尽相同的学制方案。1902年,张百熙被任命为官学大臣,负责制定学制章程,他把学制主系列分为三段七级,学堂课程主要为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地理、外国文、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图画、体操。在学制主系列学堂外,兴办农工业、艺徒、警察监狱、邮电铁路、矿物、武备等专科学堂。这种重视实践与专业课的结合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教育大有裨益。

——摘编自孙培育《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1754年,普鲁士颁布义务教育令,规定儿童入校学习同服兵役一样是国民的义务,实行强迫入学。1850年,又颁布《学校法草案》,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教师工资由国家开支,学生免缴学费。1872年,对学校的内容和课程作出规定,一改过去重古典、重宗教的倾向,以数学和物理等学科为主,并加以民主、平等、民族国家的思想。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洋务运动期间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普鲁士(德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意义。
2 . 1872年,李鸿章支出一些官款作为启动资金,谕令候补知府朱其昂招集商股,购置轮船,设立轮船招商局。可是,人股者不多,资金缺乏,李鸿章只得向招商局注入大量官款,实行官督商办。李鸿章将这种体制概括为“商为承办,官为维持。”这一体制
A.导致洋务企业垄断中国航运B.增强了与外国公司的竞争力
C.损害私人投资者的经济利益D.明晰了民用工业的产权归属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大革命以前,法国就已经从英国进口了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大革命爆发以来,法国政局长期动荡,工业革命进展有限。1830年七月革命后,工业革命的环境有所改善,但整体来看,法国经济中仍然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机器为大工业的贡献除了军工以外并不很多。资产阶级大多将资金投入到信贷业务上,甚至贷出国外,坐食利息。第二帝国时期,拿破仑三世鼓励建立大公司,降低工业税,疏通运河,大力兴建铁路,兴修水利。以至于在其统治的20年时间里,煤产量增长2倍,生铁近2倍,钢近3倍,钢轨近5倍。在农业上,化肥,脱粒机,收割机的使用也普遍起来,农业人口开始低于域市人口。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发展起来。

——摘编自蔡文林《近代法国近代化新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末法国工业的发展态势,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前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021-06-11更新 | 229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6月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据材料一判断“是役”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的内容,并指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相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何进步?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九七国耻”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此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提出的革命理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已无力承受新办工业所需资金,将目光转向买办和富商群体,希望借他们的力量缓解经费上的困难。外商在华创办企业时,也遇到资金不足和周转问题,他们向华人募股,受丰厚利润的引诱,部分买办和富商开始在外资企业附股并获取了不菲的收入。1867年,中国最早留美学生容闳上书建议募股组建新轮船公司,1872年,李鸿章筹建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该公司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官股在公司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摘编自:张乐融 《股份制企业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与发展》

材料二   1983年第一个股份制企业深圳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成立,1984年7月20日,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开始登堂入室。1992年,全国各城市经批准建立了近400家股份制试点企业,使全国股份制企业达到3700多家。同时,国务院还批准9家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并到香港和境外上市。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企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公司制股份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摘编自:黄泽华《中国股份制改革三十年回眸》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股份制企业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股份制企业发展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

材料二: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建立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试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退休保障制度等改革。许多改革措施在全国得到推广。招商局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和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组建了当今全球最大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从单一的航运企业迅速发展成综合性企业集团。到80年代末,招商局总资产达180多亿港元(70年代末仅为1.3亿港元),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以上材料均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概括招商局创造“两次辉煌”的相似原因并予以说明。
7 . 1872年,李鸿章支出一些官款作为启动资金,谕令候补知府朱其昂招集商股,购置轮船,设立轮船招商局。可是,入股者不多,资金缺乏,李鸿章只得向招商局注入大量官款,实行官督商办。李鸿章将这种体制概括为“商为承办,官为维持。”这一体制
A.增强了与外轮公司竞争力量
B.明晰了民用工业的产权归属
C.保障私人投资者的经济利益
D.使洋务企业垄断中国航运业
8 .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 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 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 。-一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 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
材料三 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 直接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先进的中国人科学传播所起到的共同历史作用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赴美留学,共计派出120人。赴美幼童在美学习期间“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但是,由于顽固派对于留美幼童的“西化”心怀不满,所以清政府于1881年下令将他们分批撤回。他们归国后,大都成为外交、海军、航运、电报、铁路等领域的骨干力量。1877﹣1885年间,福州船政学堂也派遣了数批留学生共计近百人,分赴英、法、德等国学习海军专门技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财力不逮”,以及顽固派的阻挠破坏,派遣留学生的运动在1886年以后中断,直到1896年才恢复。这一年,13名学生赴日留学,开官费生留日之风气。此后,赴欧留学者规模缩小,赴日留学者日众。

——摘编自苑书义《中国近代史》(中册)

材料二20世纪初,清末新政急需人才,清政府提倡、鼓励官费、自费并举赴日留学。1905年废科举后,留学也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日本政府采取主动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加上赴日留学路途近、交通方便、文字习俗相似等,促成了此时的留日热潮。留日学生从1901年的200多人,1903年增到1300多人,1904年2400多人,1905﹣1906年8000多人。以自费生为主的留日学生所学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文史、军事、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商业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其中以陆军和政法最热门。很多留日学生在日本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归国的留日学生不少成为清末新政改革的骨干力量和新军的各级军官。

——摘编自王晓秋《改良与革命:晚清民初史事新探》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世纪晚期相比,20世纪初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出现的变化。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的影响。

10 . 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中国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但不能抹煞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中为争取中国现代化而献身的人的动人事迹。中国人自制轮船的试探,在福州船政局开办不及十载的1875年便已开始发动。从20世纪开始,中国大地上的追赶先进和推动现代大机器工业发展进行的奋勇拼搏展现出新的场面。詹天佑和他所设计的“与他国无关”的京张铁路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詹氏早就自豪地说:“中国己渐觉醒。”认为“莽莽神州,岂长贫弱?曰富、曰强,首赖工学。”

—摘引自《詹天佑文选》、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

材料二回顾詹天估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追梦之旅,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詹氏成就得益于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及其所奠定的产业基础,由此出发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一运动在西学东渐及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作用。②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开拓而付出的心血和取得的成就,现在是世所公认。

—据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所提示的角度并联系所学,指出近代民族工业最初产生的时空范围,分析说明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路径。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进行阐述。侧重分析②,根据所学梳理詹氏贡献,并用一句话提炼概括詹天佑报国思想。(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