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洋务运动的口号、创办的企业及其他活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两位北洋海军士兵关于月饷发放的记忆。

陈学海(1877—1962年)口述:“我刚当练勇(1893年),是三等练勇,一月拿四两半银。那时猪肉才一百二十钱一斤(按:每斤合市称一斤二两)。……(甲午战争)一打起来,我就补了二等水手,每月拿八两银子了。”

苗秀山(1873—1962年)口述:“我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上的船。……我在西局子练勇营住了四天就上船实习,总共干了七个多月,头个月拿四两银子,第二个月拿四两半银子……第七个月升二等水手,就拿八两银子了。”

——龙心刚、梁东兴《北洋海军俸饷制度述评》

材料二   人民海军的后勤事业在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关心指导下,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同步建设、发展和壮大。海军初创时期,后勤供给分别由海军和沿海各军区共同负责。1952年8月,为减少供应管理层次,经毛主席批准,海军后勤系统建立了垂直管理体系,结束了海军后勤保障多头领导、分级管理的局面。改革开放以后,在落实全军大联勤改革试点的同时,积极推进饮食保障、商业服务、医疗保障、营房保障、公务用车保障、物资采购等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环境。21世纪以来,积极适应世界新军事改革,推出了一系列应对信息化战争要求的新举措。同时,士兵退役安置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得到完善。

——摘编自寇进忠、白文杰《海军后勤改革30年基本经验及思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海军实行厚饷制度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海军后勤制度建设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国先秦时期两部著作——《墨子》与《山海经》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煤炭。记载虽并不详细,但史料价值极高。《墨子》中把煤称为“每”(明代有人把每加上火字旁,写成“烸”把煤称作烸)。彼时在战争中,可以利用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浓烟,以烟幕制胜。《山海经》一书中把煤炭称为“石涅”,这个名字与煤的特征较为接近。此书明确指出煤炭赋存地、赋存方位以及与某些植被的关系。在矿业管理上,我国周代已出现“仆”(矿)人这一称谓,并明确了其责任范围,说明已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在煤炭采挖技术上,可以借鉴已经较发达的金属矿开采技术。

——吴晓煜《中国古代煤矿史的基本脉络和煤炭开发利用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媒炭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只是到了1718世纪才开始落后于西方。以手工操作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煤炭技术进入近代发展时期,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王朝中的洋务派在“自强”“求富”和“中体西用”的口号下,建立了批近代工业,这些军用和民用企业都要消耗大量的煤炭。为了满足近代工业用煤的需要,洋务派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西方的采媒技术,兴办新式煤矿,所谓新式煤矿,即使用机器的煤矿。在当时,新式煤矿仅仅是在提升、通风和排水三个生产环节上使用以蒸汽为动力的提升机、通风机和排水机,而其他生产环节仍然主要靠人力或畜力。

——摘编自周岩、胡茹《中国近代煤炭开采技术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煤炭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近代煤炭工业与古代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制约中国近代煤炭生产技术发展的因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侵略者特权的扩大,外商在华轮运势力也空前地扩张起来。旗昌、德忌利士、省港澳、公正、北清、太古、华海、扬子、怡和等轮船公司相继出现在各个口岸。这些公司资力雄厚,不仅拥有各自的码头仓栈,而且联设保险行号,俨然形成完整的外商轮船运输体系。据统计,各口外商船只进出吨位,自1868年的630余万吨增至1892年的2300万吨。24年间增长几达4倍。

——摘编自聂宝璋《轮船的引进与中国的近代化》

材料二   轮船招商局集股开办以来,装运漕粮、军火、防军,莫不迅速葳事,历有成效。臣闻近因各省灾歉迭乘,民情困疲,货客俱稀,生意大为减色;兼以法国滋扰越南,附股之人不无疑惧,咸思撤回股本。该局各口分设日多,资本日重,万一不敷周转,实于防务大有窒碍。可否仰恳天恩,俯念该局轮船转运漕粮、军火、防军,曾著微劳,饬下南北洋大臣体察情形,随时拨款接济,并广为筹款,收买股份单作为官股,以维大局,似于商情、洋务、防务均有裨益,谨附片具陈。

——摘编自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商在华轮运输势力迅速扩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轮船招商局的作用并分析其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4 .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龙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据《曾文正公文集》

材料二   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于礼运……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据《清史稿·曾国藩传》

材料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国藩是一个被全面否定的人物,是典型的地主阶级反动派,受到了批判。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一股积极评价洋务运动的热潮,认为曾国藩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兴起,他是一个识时务者。

——摘编自孙占元《十年来洋务运动研究述评》等


(1)概括材料一中曾国藩提出学习西方技术的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2)《清史稿》编撰者认为曾国藩是晚清中兴第一功臣,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依据。
(3)根据材料三,指出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对曾国藩的评价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据材料一判断“是役”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的内容,并指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相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何进步?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九七国耻”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此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提出的革命理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曾国藩认为"挑选幼童出洋肄业,因属中华创始之举,仰亦古来未有之事","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熟,然后可以渐图自强"。李鸿章也说∶"此举为造就人才,渐图自强之计,关系甚力。"1872~ 1875年,洋务派选派了四批优秀学童共120 人赴美留学,开创了我国近代官派留学的先例。以后福州船政局、同文馆、北洋水师学堂、北洋海军也陆续向外国派遣留学生。国内自费留学生也有增加。留学生走出国门求学,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件大事,促进了新式人才的培养,便利了中西文化与教育的交流。

——摘编自李绮《晚清教育改革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93 年,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对出国留学人员实行"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欢迎他们采取多种方式参加祖国建设。同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放宽自费出国留学政策。在此通知的推动下,1993~1998 年间,北京市申请自费出国留学的人数,平均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增加, 1998年的自费出国留学人员数是 1993年的两倍多。2012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 39.96万人,其中国家公派1.35万人,单位公派 1.16万人,自费留学 37.45万人,规模庞大,人数排在世界首位。

——摘编自徐卫红《"面向世界"∶改革开放后的留学教育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晚清留学教育兴起的背景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留学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2021-01-07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1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在中西两大文明的激烈碰撞中,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期(甲午战前)经世实学派最先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实用价值,但是他们基本上是在研究和实践经世之学的基础上来吸收西方文明,他们均受过中国传统经学极深厚的陶冶,因而在接受西学时总是选择引起最少扰乱的部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从世界文明史角度来看,本土文明对异质文明的吸收,一般都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调和和折中的模式。要淡化中国人对异质文明的疏离感、距离感,需要一种调和模式,“中学文体,西学为用”适应了这种需要。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师夷长技”主张初兴之时,开明的洋务派人士所重唯在强兵,富国一事不在考虑重点之列。后来洋务派在实践中逐步明白了西方列强之强是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从而认识到中国只有视富强为一体,走“寓强于富”“先富后强”这条路,才能使国家强盛。所以在光绪初年,一批开明的官僚士大夫掀起了一股“重商富民”的思潮。所谓“重商”,亦即李鸿章所说“振兴商务”,其含义已不限于传统上狭义的重视商业,而是表示注重提倡和大力发展工矿、贸易、交通、电讯、金融等实业。

——摘编自巩宝平《天人之际:中国传统思想》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就不断提出修建铁路的主张。1872年,俄国出兵侵占我国伊犁,李鸿章借机提出改“土车为铁路”的主张,指出俄国侵占伊犁,“我军万难远役”,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用兵。而且不仅俄国想侵占西北,英国同样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否则中国将面临更加紧迫的局面。

——摘编自雷颐《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   鸦片战争是中国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第一次战争,从此中国进入百年耻辱灾难的岁月。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主张修建铁路的理由。并结合交通、教育方面的相关史实,说明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一句话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国家性质发生的变化。指出1894年这场巨祸后,中国近代社会的时代主题,并指出19世纪末国人实践此主题的重要历史事件。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赴美留学,共计派出120人。赴美幼童在美学习期间“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但是,由于顽固派对于留美幼童的“西化”心怀不满,所以清政府于1881年下令将他们分批撤回。他们归国后,大都成为外交、海军、航运、电报、铁路等领域的骨干力量。1877﹣1885年间,福州船政学堂也派遣了数批留学生共计近百人,分赴英、法、德等国学习海军专门技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财力不逮”,以及顽固派的阻挠破坏,派遣留学生的运动在1886年以后中断,直到1896年才恢复。这一年,13名学生赴日留学,开官费生留日之风气。此后,赴欧留学者规模缩小,赴日留学者日众。

——摘编自苑书义《中国近代史》(中册)

材料二20世纪初,清末新政急需人才,清政府提倡、鼓励官费、自费并举赴日留学。1905年废科举后,留学也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日本政府采取主动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加上赴日留学路途近、交通方便、文字习俗相似等,促成了此时的留日热潮。留日学生从1901年的200多人,1903年增到1300多人,1904年2400多人,1905﹣1906年8000多人。以自费生为主的留日学生所学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文史、军事、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商业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其中以陆军和政法最热门。很多留日学生在日本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归国的留日学生不少成为清末新政改革的骨干力量和新军的各级军官。

——摘编自王晓秋《改良与革命:晚清民初史事新探》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世纪晚期相比,20世纪初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出现的变化。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的影响。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趟列车。
材料二     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洋务运动播下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洋务新政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培育出来的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所引进的科学知识和观念,所教育和培养的完全不同于旧式士人的一代青年学子,……正是戊戌新政得以开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
材料三     但戊戌新政并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是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目的。戊戌新政已有较为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从西方引进的进化论。戊戌新政的主导力量是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当时的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戊戌新政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深入,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                                          -
------《历史教学》2002年第2期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洋务运动超出洋务派主观目的的实效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在那些方面超出了洋务运动,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戊戌变法产生的原因。
(3)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