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缓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抒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在洋布畅销的情势下,90年代以后,中国官商也开始自设机器织布厂。先是上海设机器织布局,后来湖北也设立了机器织布局,开始在本土生产机织布。此后至20世纪初的一二十年间,各地商人纷纷开设机器织布厂。仅在1897-1912年的十五年间,全国各地就新开设机器织布厂约六十家……掀起了一股设厂热潮……从此,民间俗称的“洋布”不再只是指由外洋输入的外国棉织品,而成为以新式机器纺织的机织布的通称。

——摘编自李长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97—1912年间掀起“设厂热潮”的原因。
2 . 1908年《天津商会开办大事记》曾记载,天津商会开办以来“解商纷,苏商困,救商急,恤商难”,此外还办报纸、兴学堂、救灾、戒烟、劝工、参与地方治理等。这些举措(     
A.奠定了近代教育体制的基础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迎合了戊戌变法的现实需要D.减轻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2023-01-2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艺术班)历史试题(B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植棉的普遍和棉纺织技术的提高,至明代中叶,上海地区已经是全国棉纺织中心松江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纺织中心,而且是棉布和棉花的集散地。到清朝初年,上海的棉纺织业,号称“衣被天下"。到十八世纪中叶,上海的棉纺织业,在工具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当时已经有棉布的包买商出现,时人叶梦珠说:“前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在松江府西郊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商人将原料发给“合郡男妇”制造,制成后交回店中,计件或计时给予报酬。

——摘编自张家驹《黄道婆与上海棉纺织业》

材料二: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江南棉商强烈感受到国际市场的挑战。江南棉商走出了一条既充满荆棘坎坷又富有竞争和进取,既蕴含着历史传统又富有近代意识的独特发展道路。交易方式上既有如交易所式的近代交易方式,也不乏沿街售卖的古老买卖形式,棉花品质判定上既有精准的数字标准化核定,也有完全依靠棉商经验的定夺,加工方式上既有先进的机器轧花,也有古老的人工轧花,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商业贸易所呈现的多元结构和转型形态。其演变的动力“既有来自西方文明的示范和挑战,也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密切相关,是外来冲击与内在逻辑的合力推动”。

——摘编自于新娟《挑战与机遇: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棉纺织业发展的新变化。
2022-12-10更新 | 165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如图为1913—1921年间中国棉纺织工业纱钝数量变化状况。这一时期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得益于(     
A.民国建立使中国真正实现了民主共和
B.列强对华投资规模扩大
C.政府实行了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
D.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
2022-07-12更新 | 136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表是民族实业家陈启源的生平简介。据此可知
1834年生于以“农桑为业”的家庭
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出洋谋生,经营纱绸,获利颇丰,却未尝废农桑之心,在考察外国机器之学时受到启发,拟回国仿制,改变家乡手工缫丝的落后状况。
1873年在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1881年缫丝厂被政府下令关闭,后被迫将工厂迁到澳门(几年后迁回)。
20世纪初广东全省机器缫丝厂达数百家,有女工十几万人。
A.民族工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B.逐渐形成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D.官僚资本压迫导致缫丝厂曲折发展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级发展时期。这19年中,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6家,资本总额高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中日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投资方向方面,主要涉及纺织、缫丝、面粉、火柴等轻工业。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以及阻碍因素》

材料二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经济管理办法一览表(局部)

时间条例名称主要内容
1937《工厂迁移案》等。组织企业有序向大后方迁移
1939《矿产品运输出口管理规则》;《川康铜业管理规则》等。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
1941《战时经济体系基本纲领》;《管理工业机器、化工材料   细则》;《管理液体燃料规则》等。扩大国营,联合民营;部分企业实行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如图所示为1904~1918年福建关税收入占全国税收总额百分比的变化情况。据表可推知这一时期的福建
A.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减缓B.对外贸易额始终在下降
C.政府对经济扶持力度不够D.受欧美列强的侵略加剧
8 . 1895年,清政府发出一道“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上谕;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同时鼓励各地设立商会,并制定了奖励工商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这些举措
A.带动了民间投资设厂热潮出现B.导致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C.客观上延迟了反清革命的爆发D.推动了洋务企业的较快发展
9 . 阅读材料:

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民族火柴业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组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


材料二   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却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摘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中的火花图案,思考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背景和动力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黄金时代”是指什么时间?说明“黄金时代”产生的原因。
(3)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在你看来,那个时代中国民族经济要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10 . 下图所示是1841年至1910年进口鸦片所占中国总进口货物的比重变化(单位:%)。图中变化说明
   
A.列强对华侵略有所放松B.中国对外贸易环境逐步改善
C.鸦片输入总量大幅减少D.列强扩大了对华的商品倾销
2021-11-28更新 | 247次组卷 | 10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