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6 道试题
1 . 1938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发展工矿业、交通业,如《西部各省生产建设与统制案》<鼓励海外华侨回国投资案》《非常时期工矿业奖助条例》等法规。国民政府的做法
A.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B.是对实业救国思潮的践行
C.体现了工作重心转向发展经济D.旨在抵御日本的经济侵略
2 . 国民党“大佬”陈立夫晚年总结国共两党成败得失的原因时,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已先替共产党把人民都变成了无产阶级,这是我们财政上犯的大错误。当时政府不应该去占这种便宜。”这种看法是基于国民党
A.镇压工人运动B.实行恶性通货膨胀
C.思想上控制人民D.鼓励发展资本主义
3 . 1948年,上海申新各厂的棉纱产量比1947年下降30%。申新厂的创始人荣德生称:“事事限制,不啻无形之桎;层层苛税,何异万民之锁链。”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统制经济体制逐步建立B.国共内战阻断市场流通
C.欧美国家扩大对华倾销D.国民政府盘剥勒索加剧
4 . 荣氏家族,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家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评价说:“从近代开始,荣家三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大力支持,1902年保兴面粉厂建成投产。

材料二   1912年,荣氏兄弟又合资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1914年“一战”爆发。荣氏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其产量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荣氏企业也获得“面粉大王”的桂冠。

材料三   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荣氏兄弟当时创办面粉厂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呈现的特点与对民主革命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战后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的原因。指出荣氏企业曲折发展的根源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影响荣氏企业发展的因素。
2021-06-18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平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统计,至1943年上半年,大后方工厂总数较战前增加15倍,资本总额增加72倍。从分布上看,川渝占44%,湘桂占21.11%,陕甘占13.93%,云贵占5.8%,青、宁更是从无到有。这反映出,当时
A.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B.官僚资本垄断地位强化
C.工业发展适应战时需要D.大后方重工业发展迅速
6 . 下表所示为全民族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机构的调整概况(部分)。由此可知,这些调整
时间内容
1937年在军事委员会下设立资源委员会、第三部、第四部、农产调整委员会贸易调整委员会.对外贸易调整委员会
1938年上述机构分别划属经济部.财政部
1942年2月行政院设立“经济会议”负责经济的设计决策和执行督导
1943年“经济会议”改为国家总动员会议

A.适应了抗战形势的需要B.旨在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促进了敌后根据地发展D.扩大了民族工业的规模
7 . 钱理群在《1948: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
A.社会秩序空前稳定B.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C.民族工业陷入绝境D.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8 . 中国民族工业在经某种程度的繁荣之后,不幸又遇上了新的厄运,从此整个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则长期在战争和官僚资本的兼并以及美货的泛滥中,艰难地挣扎着。此时中国民族工业(     
A.处于初步发展阶段B.逐步走向绝境C.处于曲折发展阶段D.再次走出危机
2021-06-1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天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针对军费急剧增加、财政赤字直线上升的现实,国民政府于1948年发行了货币金圆券(见下图),但当时市场上黄金、银元、外币,甚至是清朝铜元都有流通。发行金圆券最有可能带来(  ) 
A.军队受挫正面战场节节败退B.民族工业因金融自由绝处逢生
C.金融秩序混乱加剧统治危机D.减少了白银外流缓解经济危机
2021-06-0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5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制盐是一种力役,灶户必须生产食盐,而非灶户人群不得制盐。因此,泉州盐场地区以制盐为主,农业次之,商业行为尚少。明中后期,随着盐课折米、折银,泉州盐课与食盐脱离关系,福建运司系统减弱对灶户的人身控制,制盐从力役演变成较为纯粹的经济行为。盐场地方人户可较为自由地选择谋生方式、致富手段,他们利用泉州濒海滩涂、优良港湾、近海航道等各种优势资源发展经济,促进盐场地区盐业、商业、农业、手工业及近海养殖业齐头并进。

——据叶锦花《明代灶户制度变革与区域经济变迁——以福建泉州盐场地区为例》

材料二   清末民初,淮南煎盐的成本要高于晒盐14-16倍之多,每副盐灶须配置十亩甚至数百宙草地,广大盐民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产形式谋求生存,盐商也伺机寻求更高利润的生财之道。1914年张謇出任农林工商总长,一年之内颁布了4部条例,鼓励废灶兴垦。他利用个人声誉领衔成立“农垦银行团”,组织几十家股东成立大丰盐垦股份公司。巨大的原棉需求导致1915年“废灶兴垦”的热潮在淮南盐区全面铺开。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到1937年,淮南垦区有集镇25个,轧花厂6个,纺织厂2个,榨油厂5个,诊所10个,合作社10个,小学54所,中学2所,雨量测候所10个。

——据林刚《张謇与中国特色的早期现代化道路——对淮南盐垦事业的分析》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泉州和淮南地区产业结构走向多样化的原因。
2021-05-3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