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集体和农民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将资金集中起来,联合兴办各种企业,尤其要支持兴办开发性事业。”这条政策区别于以往的主要意义在于,摘掉了扣在乡镇企业头上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帽子,解决了当时由承包制引起的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矛盾,为乡镇企业在新环境下指明了发展路径。此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了新的来源。1978~2006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水平逐步提高,由人均年收入308元增加到8369元,乡镇企业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8. 2%提高到46. 4%,乡镇企业已成为支持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乡镇企业带动了农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开启了城镇化的进程。

——摘编自李晓寒《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由于当时农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城市工厂可以将一部分宜在农村加工的产品或零部件有计划地扩散给社队企业经营,这给城市工业的“三废”等污染进入农村地区提供了渠道。一些高污染的行业如造纸、化工等则以联营、分厂等名义进入农村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此,198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明确指出“禁止污染向乡镇、街道转移”。此外,这一时期农村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在促进乡镇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一是乡镇企业未经处理排入环境中的“三废”,导致了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二是乡镇企业为扩大规模,大量砍伐森林,占用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从污染范围和程度来看,乡镇企业引致的污染已远超城市工业污染,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因此,“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合理规划,应当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一摘编自闵继胜《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环境治理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6.7%,超过了农业总产值而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初步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全国工业工程技术人员比1952年增长2倍,同时我国已能设计一些比较大型的技术复杂的工程,从而使我国的工业技术一下子跨越了近半个世纪。机器制造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5.2%提高到9.5%,旧中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状态已经开始改变。

——摘编自代红侠徐家林《“一五计划”的实施及其启示》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首先,从根本上改变束缚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并结合一系列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的新路子。为了改变企业权力过小、缺乏活力、经营管理不善、不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等弊病,在实行利改税、厂长经理负责制,取消奖金封顶等单项改革的基础上,又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使城市改革由点到面,由单项改革向综合改革逐步展开。在财政方面,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分别实行新的财政体制,并在基本建设方面,扩大了地方审批的权限。同时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一步发挥经济杠杆在指导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调节作用,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同时,沿海开放地带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内地经济的开放和发展。

——摘编自梁秀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五计划”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的巨大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的具体表现,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3 . 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一五”计划指出:“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在于求得建立巩固的国防、满足人民需要和对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材料二 部分五年规划(计划)发展目标简表

“六五”计划(1982年通过)
继续贯彻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
“九五”计划(1996年通过)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有效供给能力增强科技教育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成效,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规划(2006年通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产业结枃优化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三五”规划(2016年通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主要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1)为什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结合材料一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史实,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个规划(计划),结合时代背景,比较和阐释其发展目标是如何与时俱进的。
2021-09-06更新 | 3527次组卷 | 3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在企业内部,要实行工资奖金同经济利益挂钩,扩大工资差距,拉开档次。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

材料二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发展,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现有全国性行业总公司要逐步改组为控股公司,一般小型国有企业,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或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也可以出售给集体或个人。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十二届三中全会”相比“十四届三中全会”规定的经济改革出现的新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背景。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由古到今,我国农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材料二   松太(松江、太仓地区)利在棉花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纷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包世臣《安吴四种·齐民四术》

材料三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远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地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总结松太地区经济结构发生了的变化?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给农村带来“深远变化”的政策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认识?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21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如果硬要过渡,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

材料二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亚蒙·哈默1921年在莫斯科的经历——他(列宁)同我握手时眼睛里闪烁着热情友好的光芒……“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他的声音又提高了,“是美国的资金和技术帮助,以便使我们的经济振兴起来。”……列宁说话确实是算数的,隔了很短的一段时间,我便成了第一个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

材料三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亚蒙·哈默1979年在美国与邓小平会见的情景——他(邓小平)紧握着哈默的手说:“我们都知道你是帮助过列宁的那个人,我们现在也需要帮助,你愿意来中国吗?”……两个月后,哈默果然率领了一个由西方石油公司的16位各部门经理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了北京。仅仅一周的时间,“西石”与中国政府便签订了四项初步协议……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列宁为什么放弃“直接过渡”而转向“迂回过渡”?

(2)材料二和三说明中国的对外开放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有何相似之处?

(3)列宁和邓小平的上述措施,说明他们共同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018-08-2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阶段1979-1984年农村改革引发城市国企改革
第二阶段1985-1992年探索向市场经济转轨
第三阶段1993-2002年完善市场机制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探索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相统一
——摘编自陈永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回顾》

材料二

都说中国是“世界工厂”,这家工厂到底有多大?外媒对此曾有统计:中国生产了全球60%的水泥,45%的钢铁,50%的玻璃,25%的汽车,40%的船舶,70%的智能手机,90%的笔记本电脑,80%的空调,65%的冰箱,40%的鞋子,50%的猪肉,等等。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这个第一,美国从1895年到2009年,稳坐了100多年。

—摘编自《改革开放十大奇迹:重新定义了这一代中国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阶段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经济举措,并说明第三阶段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的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8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下面三个时代反映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它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第一……

20世纪50年代留给中国人的记忆是从无到有,众多的第一出现:第一批喷气式飞机,第一批解放牌汽车,第一个制造机床,第一座跨越天险的长江大桥,第一次修通开往青藏高原的公路……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变革的年代。

材料三 21世纪:迈开大步向前进。
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地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真正的市场化改革,绝不会把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

——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革?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中涉及的社会主义两种经济体制的认识。
2018-05-0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回顾这20年的历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暨土地承包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突破阶段(1978.12—1984.12)。……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家庭经营体制基本确立。……第二阶段是大磨合阶段(1985.1—1991.1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第三阶段是大转型阶段(1992.1—1996.12)。……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开始转入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逐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

材料二   ……中国的土地开发却与英国的圈地运动形成了鲜明对比,英国的圈地过程有着详细的法律制度的安排,协议圈地运动、议会圈地运动和一般法令下的圈地运动三种圈地形式并存,保证圈地过程公正而有效地进行。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土地私有制的强化,奠定了英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中国无论是从目的、方式还是结果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首先对土地在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中的定位并不明确,其次,在相关实施过程中,并没有严格的制度和法律的保护,从而为制度化腐败和国家社会主义留有可乘之机;再次在结果方面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对经济的阻碍后果严重。

——摘编自《中国的土地开发与英国的圈地运动的比较》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谈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谈谈中国的土地开发和英国圈地运动的异同点。
(3)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二,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耕地被大量开发的原因。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

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年份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96021.826.152.1

材料二
1978~2006年我国三大产业GDP变化的比较(%)
年份GDP相对构成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7828.2047.923.9
199519.947.232.9
200611.748.939.4

(资料来源:2007年国家统计年鉴)
1955~2000年美国三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55~19594.43956.6
1965~1969337.259.8
1980~19842.632.864.6
19991.624,773.7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编辑部等)
材料三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主要发达国家相继经历了战后以来规模较大的结构性调整。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美国最先进入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后工业化发展时期。

——马莉莉《战后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当时产业结构的特点(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针对当时的产业结构状况,中央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对比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指出我国产业结构仍存在的问题。结合材料三,谈谈我们该如何应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