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1 . 1986年,厉以宁在《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一书中明确指出:生产要素中的人与财产要有效配置,就应有相应的市场机制,这种市场机制必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资本市场和劳务市场。由于他力主股份制和所有制改革,因而被称为“厉股份”“厉民营”。厉以宁的观点
A.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B.消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D.顺应了经济改革的发展方向
2022-03-25更新 | 145次组卷 | 5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最先从农村响起,它首先解决的问题是
A.实行联产承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实现统一经营,适应国家工业化要求
C.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D.改变土地所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3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吸取历史教训作出的重大决策是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B.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拨乱反正,纠正重大冤假错案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21-11-23更新 | 579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作为“发财致富”符号的“万元户”,在1980年还是特例,只有短短三四年,到了1984年就迅速到达峰值,仅仅《人民日报》年使用量就达113词次,平均每三天就会有1词次,是前年的4倍。这反映出
A.党报成为政策宣传的主阵地B.体制变革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C.经济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D.国企全面改革改善了职工生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主要少了两件东西∶独立和民主。却多了两件东西∶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由于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样中国革命有在农村首先胜利的可能。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等

材料二   19531957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这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这些建设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新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郭笑文《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

材料三   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指出,14年前(即1978年)我们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当前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和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的“新的革命”和“新经济体制”分别指什么?
6 . 2018年,遵义某美术馆筹备“改革开放40周年成果展”活动,下列可以入选这一成果展的是
①“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香港、澳门回归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 . 1983年,东莞县专业户、重点户、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从事各种专业的劳动力6.87万人,占农业总劳动力的16.4%。这反映了当时
A.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B.农村改革激发社会活力
C.国企改革取得初步成果D.对外开放不断走向深入
2021-09-02更新 | 320次组卷 | 8卷引用: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邓小平在南巡中谈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据此可知
A.中国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B.社会主义制度束缚了生产力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D.中国原有经济体制将被彻底抛弃
9 . 下图是《人民日报》刊发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这次会议标志着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2021-06-12更新 | 181次组卷 | 3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代学者对国家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与论述(部分)

作者信息研究成果
中国·李倩《18世纪下半期英国模式在法国的困境》
美国·亨廷顿《美国模式对于传统秩序现代化的社会没有意义》
美国·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中国模式将改变世界”
中国·“毛邓三”《从苏联模式看苏联解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家发展模式”自拟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