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人口流动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宋代流民的规模很可观,少者几千,多者十几万。隆兴二年,诏“开封府及京东西、淮南、江东、河北、河东路,明道二年以前流民去乡里者,限一年令归业者,仍蠲(免除)赋役一年”。……负责登记工作的是在城各厢官吏,“每见流民,逐家尽底唤出本家骨肉,亲自当面审问的实人口,姓名口数。逐家便给历子一道收执,照证准备请领米豆”。……也有流民由于资产的雄厚,转变为坊郭户。一部分寄居在城市的流寓之人取得常期定居权。

——摘编自陆爱勇《宋代城市人口管理探析》

材料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流动成为时代的必然产物。国务院于198410月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至此,农民涌向城镇的闸门逐渐开启。随着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镇,城市的铁路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巨大压力。1989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严格控制民工外出的紧急通知》。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后,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政策也由“控制盲目流动”调整为“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调控下的有序流动”。

——摘编自尹德挺《改革开放30年我国流动人口政策变迁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针对城市流民采取的管理措施,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政策的影响。
2022-05-31更新 | 414次组卷 | 7卷引用:黄金卷07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510月到19562月,邮电部分三批发行了《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特种邮票。全套18枚,分别描绘了一五计划中冶金、电力、煤矿、石油、机器制造、国防、纺织、讨论计划、农业、畜牧、水利、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地质勘察、高等教育、和平生活、工人疗养的情景。


材料二   传统体制下,政府重点支持优势产业、大企业的发展,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很难发展起来……1985年,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已降到20%,黑龙江仍高达52%,产品又大都被低价调拨。东北地区仍然存在着“等、靠、要”,缺乏对市场的认识,不善于捕捉机遇……老企业、矿城较多,工伤人员多,矿工退休年龄早,医疗费用中职业病、慢性病费用所占比例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支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春市工业设备的平均役龄在20年以上的约占60%。……所以,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做出了“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这一重要指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摘编自邹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及出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出路。
2022-05-14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重点高三协作体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中国近现代农村的革命与建设。

材料一   19271月开始,毛泽东考察了湘潭、湘乡等五县,行程七百公里,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没有贫农阶级,……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1947年,毛泽东指出:“全党必须明白,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并把土地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把中国农民当作中国革命的主力军,领导农民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奔云《毛泽东与中国农民问题》

材料二   1982年,中共中央批发《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推动了农村改革步伐,促进了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改革。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正式规定人民公社要政企分开,建立乡政府。1987年,全国人大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提出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并对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地位、职责以及村民会议的权力和组织形式等都作了比较具体、全面的规定,从此村民自治工作进入了制度化、法制化的新阶段。

——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对中国农村革命在认识上所做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农村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一方面,声势浩大的圈地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也迅速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渐渐地渗透到农村。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为农民改变命运提供了机遇。一些农民设法变成农场主并采用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经营,使用大机器进行耕种;一些农民可以利用农产品价格高涨的有利条件来获取更好的生活;贫苦农民则进入农场做雇佣农业工人。

英国农民面对圈地运动带来的挑战,他们中除小部分退缩外,其他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挑战。他们有的离开家乡流入城市,有的移民海外。这些农民挑战的是传统的小农意识,挑战的是自己适应新环境的生存能力。

——吴玄《18-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对农民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在经历了多年的失误以后,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深切感受到人民公社这一农业经营制度“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病,农村改革也就必然会以分配问题作为突破口。1978年,许多地方自发地出现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做法,突破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把农业生产的基本核算单位缩小到了“作业组”和“农民家庭”。与“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同时出现的还有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搞的“包干到户”,即后来说的“大包干”。“大包干”与“包产到户”的区别在于农民完全摆脱了生产队的束缚,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和生产成果的支配权,从根本上突破了集体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农业经营制度。

——胡小平、钟秋波《新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圈地运动下英国农民的出路。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业经营方式与英国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我国的原因。
2022-04-24更新 | 108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十)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解放后,投机商囤积粮食,棉花、布匹和油料,扰乱市场秩序。从1949623日到730日,上海物价上涨了一倍多,并影响到整个华东、华北和华南等地。党中央决定依靠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再打一场“米棉之战”。1115日至30日,从东北地区每日调运1000万吨粮食进入关内,上海、天津、北京、武汉、广州、西安,南京等大中城市也都调集了大批的粮食、棉花、布匹和油料。1125日,中央政府一声令下,全国各大城市一齐行动,大量物资像潮水一样涌入市场。投机商们措手不及,竞相抛售存货,愈抛愈贱,愈想抛愈难以脱手。从19503月开始,全国物价逐步回落,一举结束了物价猛烈上涨、市场混乱的局面。

——摘编自《共和国的经济战争—米棉之战》

材料二   中国农村改革发端于1978年末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随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在短短几年时间就扩展至全国。19821986年,连续发布了5个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创造的经验,排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1985年,国家将粮棉油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的统购统派制度逐步改革为以计划为主与市场调节为辅的制度。同时,政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科学育种,农业产量逐年提高。政府还对农产品大幅度提价,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1991年的708.6元,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76万吨增长到1991年的43529万吨。

——摘编自万宝瑞《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业政策的演变、特点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取得“米棉之战”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举措,并分析其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已经出现夜市。当时,夜市数量屈指可数,呈点状分布于西北、西南边境等地区。交易类型为商贸性夜市,有集市贸易和关市贸易,或以物易物,或货币交易。交易主体主要为本地居民、各地商人及匈奴等周边少数民族部落。

——摘编自倪根金《汉代夜市考补》

材料二   1984年,广州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灯光夜市——西湖路灯光夜市,主要由个体户提供各类商品、服务。当时有人说:“今天欧美或日本的时装界推出什么新款时装,两天后香港的时装界就会生产出了一模一样的成品,一个星期后,广州的灯光夜市上就可以见到这些衣服的影子了。”此后,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开办灯光夜市的热潮,如南京三牌楼夜市、上海彭浦夜市、厦门定安夜市等。

——摘编自王政淇等《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夜间经济?》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夜市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80年代城市夜市热潮兴起的意义。
2022-02-25更新 | 370次组卷 | 7卷引用:历史(辽宁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1976年是我国集市贸易政策的探索时期,这个时期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制贸易”政策或在“统制贸易”政策下对自由贸易的探索,渠道单一,较为封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统制贸易政策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985年初中共中央正式提出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1992年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此后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范围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大大增强,从此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主义集市贸易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张先友《论新中国党的集市贸易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二   新时期我国乡村集市的繁荣,意味着农村消费市场在发展。当前大多数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商品化程度都在不断提高,而且由于市场能给广大农民带来便利和价廉物品,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放弃自给而选择市场,长期下来自然就依赖于市场了。所以,乡村集市的繁荣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乡村社会生活方式的市场化和城镇化。尽管目前的乡村集市处于低端市场层次,甚至还存在由监管的松散和缺失而引发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状况是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即由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所决定的。乡村市场的现代转型问题,关系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发展。

——摘编自陆益龙《制度、市场与中国农村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集市贸易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我国新时期的乡村集市。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根据地,是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面对1941年以后的严峻形势,各根据地军民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的生活,调动其生产和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富农和地主的利益,联合其共同抗日。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和肥西县成为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策源地。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于1980年召开座谈会,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纪要。随着文件精神的贯彻执行,以“双包”著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向前发展,到1982年6月,全国实行这一制度的生产队达到71.9%。

——摘编自杨凤城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特点,并说明这场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1981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农副产品的购销中实行合同制,通过合同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协调起来。1983年开始,中央陆续制定调整农副产品购销的政策,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并采取多渠道经营。1984年,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改革流通体制,势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针对统购派购制度的改革文件,规定:粮食、棉花、油料、烤烟、蚕茧、糖料等大宗农副产品继续由国家定价,实行合同定购,农民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购销。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简析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其内容。
(2)简要评价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2021-06-09更新 | 4207次组卷 | 37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辽宁地区官地、旗地向民地转化,农业资本主义的萌芽,近代农学及农业技术的引进,以及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构成了该地区农业经济近代化的基本内容,代表了该地区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化的总流向。

——摘编自衣保中《清末辽宁地区农业经济的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曾经是粮食短缺省份,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工作,立足于通过本省增产解决粮食问题,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逐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粮食生产发生历史性变化,逐渐实现了“自给自足”,如今更是“自给有余”,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摘编自范忠宏《新中国70年辽宁农村发生新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辽宁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粮食生产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2021-05-07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