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如图为1952-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比重变化统计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现代化
B.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
C.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确立
D.开始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面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某同学试图运用史实解读下图,其中合理的是

新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示意图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甲图B.国民经济调整——乙图
C.“人民公社化运动”——乙图D.经济体制改革——丙图
3 . 经济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正是在北部,伟大的全球贸易公司和银行崛起。通货膨胀由南而北——受新的金银资源的刺激、受新的信贷形式及其扩展刺激、受人口增长创造的需求的刺激。16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

——摘编自(美)F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前后欧洲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影响。

材料二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八七会议将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并列为党的总方针,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毛泽东在井冈山根据地,为获得农民的支持,广泛开展土地革命。1931年,形成了依靠贫雇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19479月,中共中央制定《全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开展土地改革。到194910月,全国一亿多农民分得土地。1950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的地区实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90%以上的农业人口完成了土改。1952年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0%,新政权获得农民信任,促进了社会的稳定。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土改后建立的小农经济已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中央决定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合作社,变农民个体土地所有为集体所有,建立起土地公有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制度与社会变革的角度,对以上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解读。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

序号史实
11980年中央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3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4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5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市场经济基本框架
6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7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82009年,中国货物出口额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居世界第二位。
92010年,中国工业中的粗钢、水泥、化肥、棉布等200多种工业品均位居世界首位。中国成为新的“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10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3)阅读上表,从“改革开放与社会进步”的角度,任选两项史实,提炼一个主题。从所学知识中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史实,运用这三项史实对所提炼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史实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请按照答题示例格式答题,抄写答题示例内容不得分。)
【答题示例】
所选序号:1、3。
主题:对外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补充史实: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
简要阐释:1980年中央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第一批经济特区,拉开了对外开放的序幕;1988年中国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带动了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
2021-02-12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图为中国1955—1965年农业总产值指数变化柱状图。以下解读中,正确的有

①总体:这一时期农业虽然经历曲折但总体仍有发展
②1955—1958年:土地改革陆续完成推动了农业发展
③1958—1961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④1961—1965年: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取得了成效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证明,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西方汉学家把宋朝的转折点称为一次“复兴”或者一次“商业革命”,是毫不为过的,特别是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更显现出开风气之先的独特风采。费正清、赖肖尔的《中国:传统与变革》第六章第四节的标题就是“商业革命”四个字。他们指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到: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樊树志著《国史概要》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材料二   古典经济学家赞扬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满足了彼此的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显然,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指市场的调节规律。他不是人为的主观臆造,而是“自然秩序”,有更大的优越性。正是基于这种理论,他们主张实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的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要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所以,他们强调完全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16至18世纪盛行的重商主义的传统政策。李嘉图还特别批判了农业保护主义,其矛头指向了保护土地贵族利益的谷物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古典经济学兴起的原因、主张和影响。

材料三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3)结合材料和所学解读新中国的“一五”计划。(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析和分析逻辑清晰)
6 . 2012年12月在纪念现行宪法施行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讲话指出:“回顾我国宪法制度发展历程,我们愈加感到,宪法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请阅读有关宪法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央人民政府应争取早日制定恢复和发展全国公私经济各主要部门的总计划。

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共同纲领》

材料二   以发展生产合作为改造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主要道路。

鼓励和指导它们(私人资本主义)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

——1954年宪法


(1)与材料一比较,材料二在经济工作目标上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国营企业在服从国家的统一领导和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

——1982年宪法

材料四   1993年宪法修正案将“国营企业在服从国家的统一领导和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改为:“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


(2)从政治、经济建设的角度解读材料三、四的异同点。
2020-04-1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2019-01-30更新 | 2017次组卷 | 37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比较法是学习历史和探究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材料一 古希腊有多次著名立法活动,但大都限于城邦内部,从未出现过统一而体系化的法典。古希腊的法律中没有发达的专业术语,成文法对后世影响不大,但其关于城邦民主政制的立法,即对于国家政体的思考,对以后欧洲国家的公法产生了较大影响。

古罗马于公元前5世纪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帝国时期,统一的法典不断推出。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汇编《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古罗马社会经常使用的“债权”“继承权”“契约”“借贷”“租赁”等法律术语,注重协调经济和社会关系,在今天仍被广泛使用。

——摘编自王加卫《古希腊与古罗马法律制度的差异及其成因》等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比较古希腊法律与古罗马法律的异同。

材料二 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比较

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
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舆论准备是清教运动,从而使革命披上宗教的外衣王室和贵族土地都落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大量农民被从土地上驱逐出去保留了国王,建立起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结成联盟舆论准备是富有批判精神的启蒙运动,反对教权,主张信仰自由和无神论把逃亡贵族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对材料二的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三

——资料来源:吴文晖《现代中国土地问题之研究


(3)阅读材料三,分析民国时期农村的土地占有状况及影响。这种土地占有状况在建国初是如何得到改变的?
2019-03-2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9 . 如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海报。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我国各行业实现了机械化
B.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步进行
D.农村地区成为建设的重点地区
2019-03-28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10 . 1951年美国《时代》周刊上登载“在统治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将近两年以来,共产党的经济成就何在?他们最大的成功是制止了通货膨胀,至少暂时做到了。”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美国敌视中国,此报道无史料价值
B.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取得了成就
C.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