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观察下表,导致表格中经济成分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比重
年份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
1952年19.1%1.5%0.7%6.9%71.8%
1956年32.2%53.49%7.3%07.1%

A.土地改革完成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承包责任制
2019-09-2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重点建设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变动情况表,根据表格可知,新中国初期1949—1957年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年末非农业人口变动情况(不包括市辖县)单位:万人
A.建立国营经济促进了城市发展
B.合理调整工商业推动人口迁移
C.一五计划有利于平衡工业布局
D.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工业结构
3 . 下表数据整理自《中苏两国工业化初期粮食政策的比较研究》。以表格数据探究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国别年份粮食总产量较历史最高年份备注
苏联19257247万吨95%1927年国家收购粮食较上年减少30%
中国19523278亿斤117.9%1953年收支相抵,库存减少40亿斤

A.两国工业化基础薄弱
B.中国工业化起点较高
C.工业化影响粮食增收
D.工业化起步晚发展快
2019-09-0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重点建设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变动情况表,根据表格可知,新中国初期
A.建立国营经济促进了城市发展
B.合理调整工商业推动人口迁移
C.一五计划有利于平衡工业布局
D.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工业结构
2019-02-03更新 | 200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表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类型的变化(亿元),表格信息表明当时中国( )
年份合计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公私合营工业私营工业个体工业
194914037.52.268.332.2
1950191644.172.850.3
195126494.28.0101.260.1
1952343153.813.7105.270.6

A.公有制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B.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C.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结果D.新民主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6 .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进行探讨,力图从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发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以及现代化奋斗的阶段性与延续性特征。下表为1945年以降,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制定的部分奋斗目标一览表。
历史大事具体奋斗目标
1945年4月中共“七大”首次提出“两化”及“两个斗争”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大”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首次提出“三步走”战略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997年9月中其“十五大”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根据材料,结合历史学习小组探讨意图从表中选取一件或两件大事,自拟论题,联系国际国内背景和实际效果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结论明晰)
7 . 下表是1949年和1957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密度及其差距的变化。这体现出(     
年份城市密度(座/万平方公里)地区差距
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东部/中部东部/西部
19490.140.510.190.022.6825.50
19570.180.540.260.062.089.00
A.工业化水平影响城市的布局B.城市体系等级序列逐步完善
C.国民经济恢复取得显著成效D.工业内迁缩小了东西部差异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二   1959年中国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年代195319541955195619571958
增长率(%)30.216.25.628.211.466

(1)据材料一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1953年至1957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发展的趋势?并指出影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2022-05-1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2届高考考前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9 . 下表反映了新中国建国初期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比例的变化(单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年份

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49

70

22.1

7.9

1952

56.9

27.8

15.3

1956

48.7

29.6

21.7


A.工业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B.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成效显著
C.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D.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
2022-02-14更新 | 366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下表所示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据表可知,当时我国
年份占工农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
农业工业轻工业重工业轻工业重工业
1949703022.17.973.626.4
195256.943.127.815.364.535.5
195648.751.329.621.757.642.4
A.重工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B.重工业的发展偏向冒进
C.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经济体系D.工业发展格局渐趋合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