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恢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1950年1月,政务院颁布《全国税政实施要则》,提出要整理全国各地税政、税种、税目和税率不一致的状况,在短期达到全国税政的统一。“要则”的颁布旨在(     
A.稳定全国的物价体系B.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C.确立个人所得税制度D.实施“一五”计划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个国庆日前夕,国家召开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毛主席高度评价模范代表:“他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国家召开这次劳模大会旨在
A.彰显社会主义的原则B.践行人民当家作主理念
C.加快完成“一五计划”D.激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3 . 如表是某同学制作的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状况表。表中错误之处有
时间农业改革核心内容
1950年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消灭土地私有制
1953年农业合作化建立农村合作社,实行土地公有制
1958年人民公社化土地公有,强调平均主义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分到农民手中,归农民所有,分户经营
A.一处B.两处C.三处D.四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下表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情况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B.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
C.土地改革的全面开展D.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确立
2020-10-05更新 | 3709次组卷 | 1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49年至1957年底,我国城镇总人口共增长4184万人,平均每年增长523万人;城镇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10.6%增长至1957年的15.4%,增幅达0.7倍以上,年平均递增率高达7%。形成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①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②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
③“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化建设   ④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经济的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 .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的“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初期的“耕者有其田”(即土地改革)的几次变化。这反映了
A.生产关系的调整以革命任务为导向
B.政治局面动荡决定经济政策的制定
C.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经济政策的制定
D.中共始终以废除土地私有制为目标
7 . 1952~1978年期间,中国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达11.5%,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0%左右提高到44.4%。从“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状态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据此可知建国30年来工业化建设
A.使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扭转了近代以来落后局面
C.为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D.计划经济禁锢了中国活力
8 .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承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