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一只是两种组织变化十分不同一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材料三 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1977年农业成就不高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中“两种组织”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得与失。
2020-11-08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抉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迨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化的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者都涌到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是生产的中坚份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中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拥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一一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一一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迁移人口的演变

期间迁出入农村(县)市、镇农村迁向市镇人口
万人%万人%万人%
1982—1987迁出2076.0267.99977.2432.001545.1974.43
迁入721.5023.632331.6976.37
1985—1990迁出2310.1162.481279.0037.521671.8278.48
迁入590.4717.302822.2982.70
1990—1995迁出1985.5559.751337.4340.251194.7160.17
迁入948.5528.562374.0271.44
1995—2000迁出7316.2458.705148.1741.3055065.5068.96
迁入1710.9411.8512728.1488.15

——据1987年、1990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

材料三: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⑵结合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迁居城市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从原因上分析中国近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的迁移有何本质的不同。
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2020-02-06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衡水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列图表反映了1957~1961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变化(单位:万吨),对该图表评析不正确的是
年份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糖料产量
195719505164.0419.61189.3
195820000196.0477.01563.1
195917000170.9410.41214.7
196014350106.3194.1985.5
19611475080.0181.4506.5

A.1957年至1958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处于上升趋势
B.1958年至1961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处于较快下降趋势
C.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是产量上升的原因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产量下降的原因
4 .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北方南方
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
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
魏晋南北朝122(北方粟、麦)215(南方稻谷)1167.73.851.9251.92590%
隋唐124(北方粟、麦)328(南方稻谷)1450.926.423.213.21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迨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化的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者都涌到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是生产的中坚份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中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拥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三 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2020-07-2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20届高三仿真模拟(一)文综历史试题

5 . 从2006年起,我国将彻底免除农业税。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实现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些决策都为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的农业税最早确立于什么时候?
A.夏朝B.春秋战国C.秦朝D.西汉
2.1953年,我国开始通过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下列对这两项政策的评述最为准确的是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B.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C.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D.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3.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国农村和城市改革的共同点有(     
①改革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
③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④其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
2020-04-22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下表是有关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数据,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资料来源:朱汉国主编《中国历史》

A.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性增长
B.市场经济体制为 80 年代初的高增长奠定了基础
C.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经济出现了负增长
D.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较高且长期保持稳定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78年中国大陆没有一家民营企业,到现在有65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2700多万家民营企业,具有了“56789”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既为民又富民,既兴国又裕国,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同时,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一种增量突破,能够加速推动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市场机制的发育,并使市场力量从外向内,“倒逼”体制内加快改革,盘活原有各类国有企业,形成国企、民企相互竞争而又共同发展的格局。

—摘编自武汉大学改革开放40年模式研究课题组《中国40年改革开放模式的八大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述现象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0-05-1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8 . 分配问题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分配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2)

表2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产量收购收购量占产量(%)
1958200005876.029.4
1959170006740.539.7
1960143505105.0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材料三20世纪到福利制度黄金时期的70年代,英国福利开支增长了2.7倍,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上升到29.4%,1983年,增至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38.2%。

——王振华《重塑英国: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分配方式存在什么共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相似背景。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措施。

(2)概括材料三中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举措。结合史实分析其背景,并予以简要评价。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配制度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城镇人口只有5765万人,城镇化水平远远低于当时世界城镇化的平均水平。到1978年城市数量由136个增加到193个,平均每年增加2个,这种速度非常缓慢;1978年—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小城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市镇总人口由1.7亿增加到4.56亿。
材料二
19世纪工业繁盛的曼彻斯特

根据材料一、二提取两项中英社会历史变迁信息并予以评析。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末,丰源大队是典型的农业学大寨红旗村,但日子却过得青黄不接,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没有余粮。村民秦学安在送考上大学的弟弟上火车时,偶然救下从安徽来躲灾的秀娟母女。秦学安在送秀娟母女回老家时,见识到了安徽农村“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带来的实惠。为了全村的生计,秦学安带头分地,结果被送去上了学习班。……随着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秦学安立志带领家乡父老乡亲走上不再单纯依靠种粮食生存的道路,他带领大家分地包干,潜心学习技术,种植中草药,开办工厂,种植果树,发展旅游业,一路经历各种挫折,让农民种好了田,吃饱了饭,从土地里刨出了希望。

——摘自电视剧《黄土高天》故事梗概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故事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要准确、全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