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9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力推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房地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上海迅速崛起。……1860年至1862年,太平军三次逼近上海,又对租界房地产起了推动作用。有洋枪队保护的上海租界成了避难所,士绅和平民大量涌入。……到1914年,外国房地产商已有三十家,携巨资来沪定居的地主、官僚、富商也纷纷加入。
——李扬《上海房地产的百年动荡》
材料二 上世纪20年代,美国一股炒卖房地产的狂潮越来越汹涌澎湃。其中1925年,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2000多家地产公司,一向保守冷静的银行界也纷纷加入炒房者行列。不久美国房地产市场趋于萎缩,许多人拖欠贷款。1929年10月,美国房地产市场骤然滑坡。
——龙福永《中美房地产及房地产金融业概论》
材料三 改革开放30年来,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达20%,对GDP的贡献,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则更大。
——徐挺立《改革开放30年房地产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上海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年代美国房地产业产生巨大泡沫的原因。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如何解救那些受房地产泡沫冲击的行业?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房地产业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2013-11-14更新 | 5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 .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摘于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语录
材料二 自中外通商以来,彼族动肆横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气孰不欲结发厉戈,求与彼决一战哉?……彼之谋我噬膏血非噬皮毛,攻资财而不攻兵阵,方且以聘盟为阴谋,借和约为刀刃,迨至精华销竭,已成枯腊,则举之如发蒙耳。故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郑观应《商战》上,《盛世危言》卷3
材料三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英美两国对传统市场经济模式创新分别是什么?两国新的市场经济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
(2)材料表达了中国早期维新派什么强烈的愿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曾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简要回答中国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的方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西欧不同,中国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农业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贸易立国的时期,尽管很早就有与海外的商业往来,却没有成长为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并动摇旧经济结构的力量。古代海外贸易的基础及主要内容是丝绵织品及各种土特产。中国在这方面是有有利条件的,宋元至明初与海外的贸易往来规模也相当可观,……然而中国终究由于缺乏内部市场机制的驱动,商业化的海外贸易活动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中外学者一般认为明中叶以后就衰落了。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中叶以后中国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的出口物资主要是农副产品,其中以茶叶、生丝为大宗。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茶叶占49.33%,生丝占36.48%;1883年茶叶占43.70%,生丝占24.88%;1893年茶叶占23.71%,生丝占22.11%。……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工业品占8.97%,丝织品占3.14%;1883年工业品占18.23%,丝织品占6.67%;1893年工业品占20.45%,丝织品占7.53%。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2)与材料一相比,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有何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20世纪70—9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
年份
人民币(亿元)
进出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差额
1978
355
167.6
187.4
-19.8
1985
2066.7
808.9
1257.8
-448.9
1988
3821.8
1766.7
2055.1
-288.4
1991
7225.8
3827.1
3398.7
428.4
1995
23499.9
12451.8
11048.1
1403.7
1997
26958.6
15152.8
11805.8
3347.0

——《中国统计年鉴(1998)》,620页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综上所述,请谈谈你的认识。
2014-03-14更新 | 3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浙江省衢州市高三1月质检历史试卷
4 . 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实现教育的公平上有何贡献?
(2)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在这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美国是怎样寻求社会公平的?效果如何?
(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解决好农民问题,尤其是土地问题,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之一,为此,中国近现代社会各阶层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哪些努力?
(4)综合以上问题,概括影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因素。
2014-02-22更新 | 11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上学期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3-11-04更新 | 9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宁夏唐徕回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6 .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实现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几代人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1)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政府实行的
什么经济政策?推行这种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成立至一战结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材料三 从1953年中国完成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
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呈现出来。借鉴1933年苏联的做法,中国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实行以固定价格强制收购粮食的制度。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
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2012-02-20更新 | 10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山东省莱芜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卷
7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落日余晖】
材料一 美国经济学家帕金斯认为:“14世纪到19世纪的中国,人口和粮食产量估计增加近五倍。所增加的产量中,只有近一半是由扩大耕种面积得到的,另外一半则是因为主要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翻了一番”。
——《从世界看我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成就》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世纪到清代前期促使中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因素有哪些?粮食产量的增加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陷入深渊】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略和日益苛重的封建剥削使农村经济江河日下。耕地很少增加,农具鲜有改进,许多地方水利失修。同时,帝国主义的洋枪大炮又使海禁洞开,从而促进了蚕桑、茶叶、棉花、烟草以至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的商品性生产;农村中带资本主义因素的经济成分也有进一步的增长。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继续维护中国的封建统治,农村中的资本主义经济终于未能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的农业》
(2)依据材料概括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农村经济呈现出哪些特点?
【曲折发展】
材料三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统计数字

(3)材料三反映小岗村什么变化?请简析其原因。
【书写新篇】
材料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发展农业,小平同志提出了“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重要思想。靠政策一个方面“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哪种形式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再一个方面就是切实保障农民利益。靠科学就是大力推广农业科技,鼓励农民进行科学种田。
(4)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们党和国家在发展农业中是如何践行“一靠政策,二靠科学”重要思想的?
2011-07-12更新 | 7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山东省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8 .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不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尤其是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萘税。唐代在广大农村,都有定期举行的苹市。苹市在北方称“集”,也有按交易的主要物品命名的,如柴市、米市、马市等。
材料二: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淅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材料三: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材料四: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隋唐、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似特点。
(2)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同成立以来,政府是如何处理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的?
2011-08-01更新 | 3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吉林省长春十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9 . 历史上的每次社会转型,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发展中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明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1)你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请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特征?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作家司各特说:“在蒸汽机出现以前,纺织厂建筑在水边,建在偏僻的乡村里。那时.雇主和人之间还保持着私人关系,雇主必须关注工人的生活。包括吃什么,住在哪里,等等。在蒸汽机出现以后,工厂搬到城市,这时工人在雇主眼里就只是工具了,雇主在这个星期找500个人干活,付给他们一个星期的工资,下个星期又找500个人干活,把前面这500个人就丢掉了,好像是丢掉500个旧梭子一样
(2)依据材料二,解读出蒸汽机的使用给英国工人生活带来的变化。
材料三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1年或1982年,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试述80年代我国实行“生产责任制”对现代化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