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推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从何处着手呢?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改革。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村改革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农村改革取得成功以后,我们就转到城市。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更复杂,而且有风险。

——摘编自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被认为已达到19世纪以来之巅峰。长时间的内忧外患让位于社会活力勃发和国家民族的新生。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巨大势力,赢得了国际公认的亚太地区的超级大国地位,以及有可能在2020年时成为雄踞世界的超级大国之一。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决策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和城市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特点。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大举措和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较好地回答了哪一根本问题?
2019-04-2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历史试题
2 . 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各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3年《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各个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列举发展经济的八条纲要,即“振兴实业”“鼓励垦牧”、“开发矿产”“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节消费”“流畅货运”“调查金融”。此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国家挽救国难”的十项措施,目的是为了“尽人力、辟地利、均供求、畅流通,以谋国民经济之健全发展”。

——摘编自周绍英《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描述评》

材料三: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罗斯福总统在复兴工业方面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他的政策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935年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一重大经济决策。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呈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主要表现各有哪些?
2019-06-0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3 . 2018年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放宽了农业政策,但仍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这虽然是历史的惯性所致,但包产到户仍然是禁区

——马立诚、凌志军《交锋》

材料二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之时,邓小平也在不断思考: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但是直到90年代初,改革并没有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二字。

——摘编自顾亚奇等《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材料三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四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简表(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00多亿美元,提高到2004年的1.65万亿美元。
对外贸易从1978年到2004年为世界贸易增长做出了12%的贡献。
加入WTO的3年里,中国进口了大约1.2万亿美元的商品。

——据吴恩远等《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先突破“禁区”的是哪两个省?概括突破“禁区”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指出材料二中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哪一年全面展开?指出其中心环节是什么?邓小平是如何“为改革开放探路”的?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概括指出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在开放领域“进一步开放”的重要步骤。

(4)据材料四,归纳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获得的启示。

2018-05-0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年份
项目
1760年以前1761~1796年1797~1820年
发布圈地法令208项1482项1727项
圈占农民土地310000英亩1830000英亩

——摘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值猛涨。”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圈地运动”为其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3)材料二是如何评价“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认识。
2018-10-15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18—2019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

5 . 新时期党的历次三中全会都对国有企业改革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并不断出台政策与措施推进与深化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这几年城市改革的试验充分表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经验同样适用于城市。为了增强城市企业的活力,提高广大职工的责任心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在企业内部明确对每个岗位、每个职工的工作要求,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材料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其基本特征包括:

一、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二、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三、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材料一中“基本经验”具体指的是什么?党在新时期的改革道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存在怎样的相似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按下方第①点的概括样式,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补充完整。(每点概括的字数不超过8个字。)①产权明晰、②、③、④。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国内政治背景。指出此次会议通过的决定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6 . 有学者认为,在一系列“边缘革命”的带动下,中国逐渐步入了现代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材料二   在推动中国市场转型的诸多“边缘革命”中,经济特区的开辟和发展,在推进中国向世界经济开放的过程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经济特区被视为学习资本主义以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实验室。在整个80年代,政府都因担忧经济特区会被资本主义蚕食而不安。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实际上是个折中做法。拥有相同的地理优势的城市并不止这四个,但它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过于重要,试验中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会对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特区得到稳步成长,从中国经济的外围逐渐向核心渗透。

——摘编自【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著《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重新获得“经济自由”的措施和“经济自由”的含义,并简析农业改革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选择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原因,并说明经济特区设置的作用。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7 . 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 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年代各种机器和工具(A)农机具(B)B/A(%)
1912—1916159561180.74
1917—1921392697982.03
1922—1926430743900.91
1927—1931551929981.81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2016-11-18更新 | 92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天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