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0年来,农村改革波澜壮阔,一系列石破天惊的改革壮举推动农村发生革命性变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8%,带动广大小农户迈向农业现代化。粮食产量由6000多亿斤提高到1.2万亿斤,农民收入由130多元增长到1.4万多元,实际增长17倍多。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近40平方米。城镇化率比1978年提高40.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就业占比由70.5%下降到27%,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31下降到2.71

——摘编自韩长赋等《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研讨》

材料二   深圳1980年和2019年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对照表

项目
时间
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财政收入
(单位: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
(单位:亿美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802.710.181978元(1985年)
201922000942443156.25万元

(1)阅读材料一,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指出针对农村的“改革壮举”。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地位,并简要分析经济特区的特殊之处。
2020-12-0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1届高三12月教学测试历史试题(选考)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材料二 下表是中国对外开放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80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
1984 开放北至大连,南至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 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 首批14个沿边开放城市陆续获批

——据《中国对外开放40年》编制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农村改革的措施。这项决定是哪一次大会提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
2020-11-19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1月浙江学考仿真模拟试卷历史01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确保了统购统销政策在短时间内的顺利实施,使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收购和销售基本达到平衡,而且国家通过农产品与工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使农业资金大量流入工业领域。在不断的合作化实践过程中,党中央总结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方式,提出了以“包工包产”到组、甚至到户,包括生产责任制和奖惩办法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据廖乐焕《我国农村土地政策考察》等整理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保护人民公社各级所有权”。1978年《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肯定了“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的责任制,但仍坚持土地公社集体所有制。198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充分肯定:专业联产承包计酬责任制和包产到户的做法。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的通知》中明确:开展多种经营,要发挥集体和个人两个积极性。

—摘编自江明生《论建国以来农村土地政策演变的特征》


(1)指出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根据材料一概括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述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政策的演变,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4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这条路,布满了荆棘,充满了艰辛,镌刻着苦难辉煌,闪耀着光荣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以邓小平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改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指出材料一中邓小平“重要讲话”的名称。结合所学,概述材料中这次会议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指出材料三与中共十四大的关系?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
5 . 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全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

——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农业措施“收效甚微”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支持农村改革的措施及对农村体制的影响。
2020-09-2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台州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
6 .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四川等地的农民自发地进行联产承包,触及了“禁区”,引起“两个凡是”派的激烈反对。邓小平坚定而明确地指出:“只要能提高产量,包产到户就是正确的,致富不是罪过。”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对农民创造的乡镇企业,他称之为“伟大的创造”,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刘剑华《邓小平理论与农村改革实践》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部分)

1980年中国深圳、珠海等地设经济特区;中国恢复了在IMF和世界银行及其所属机构的席位;
1981年1981年,中国开始向世界银行借款并逐步合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
1984年1984年,中国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6年1986年,中国正式向关贸总协定(GATT)提交“复关”申请;
1990年1990年,中国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5年中国“复关”谈判转为“入世”谈判。
……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对于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主张以1992年为界将其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主张以2001年为界将其分为两个阶段。请任选其中一种观点,推断这一历史分期的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020-01-16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什么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呢,老祖宗是怎么说的呢?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在经济方面讲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的思想和要求是:首先要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

——习近平在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哪一过程体现了这一认识?

材料二   1978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旱灾,山南区干部群众商议的办法是“借地”给村民,每人借三分,谁种谁收,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之时,邓小平也在不断思考: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始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二字,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摘编自顾亚奇等《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对农村改革的影响,邓小平是如何“为改革开放探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指什么?
8 . 有学者认为,在一系列“边缘革命”的带动下,中国逐渐步入了现代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材料二   在推动中国市场转型的诸多“边缘革命”中,经济特区的开辟和发展,在推进中国向世界经济开放的过程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经济特区被视为学习资本主义以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实验室。在整个80年代,政府都因担忧经济特区会被资本主义蚕食而不安。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实际上是个折中做法。拥有相同的地理优势的城市并不止这四个,但它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过于重要,试验中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会对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特区得到稳步成长,从中国经济的外围逐渐向核心渗透。

——摘编自【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著《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重新获得“经济自由”的措施和“经济自由”的含义,并简析农业改革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选择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原因,并说明经济特区设置的作用。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