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1 . 1979年,安徽来安县粮食增产4.4%,其中包产到户的队增产37%,包干到组的队增产12.5%,包产到组的队增产3.4%,仍然以队为基础,搞“大呼隆”的队减产6.7%。这说明
A.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B.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C.农业合作化向纵深发展D.基层乡镇政府设置开始革新
2 .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凤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包产到户推动
B.农业合作社建立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的进行
2017-09-0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海湾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3 . 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在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胡锦涛说“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考察凤阳县小岗村本身是对该地1978年自发改革尝试的肯定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C.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要以土地公有为前提
D.现有土地承包关系永远不会变
4 . 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的村干部和十几户农民,按手印立下大包干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明确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理论上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B.彻底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C.广大农民由不理解到积极拥护D.在全国农村同步开始
5 . 新中国建设道路,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额完成;“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八五”(1991—1995):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其中空格处的主题词应该是(    
A.改革开放,走向兴起B.解决温饱,成效显著
C.小平南巡,改革深化D.指令登场,市场控制
6 . 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安徽省委的做法
A.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完全满足了群众的土地需求
D.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7 .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概括地讲,是指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农户的承包权、土地的经营权这“三权”分置并行。回顾建国后农村工作的相关举措,属于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是
A.农业合作化B.人民公社化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8 . 1982年,我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发展到41184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突破
C.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9 . 1983年12月1日,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说明
①中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
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0 .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是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2016-11-27更新 | 163次组卷 | 40卷引用:2014届辽宁沈阳二中高三12月月考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