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空间地理角度是党史研究的新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地调整空间战略,是党夺取政权、掌握和巩固政权的基本经验之一。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进行的空间战略选择与布局,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必须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城市与农村空间中进行的每一次战略调整。都对党的历史产生过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党史活动原有的展开路径与模式,衍生出了全新的党史发展轨迹。

——摘编自崔保锋《空间思维与中共党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革命"、"建设"和"改革"任选一个角度,阐释材料观点。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导向下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央政府的制度统筹规划,还是基层政府的地方改革实践,政府始终处于户籍制度改革的主导地位。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践基本是通过分阶段、分步骤释放制度改革的红利以实现户籍制度所附载利益的剥离与扩散,从而改变户籍制度的粘附性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户籍制度改革,经历了由逐步松动到有限突破再到一体化实践探索的过程。户籍制度的改革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如上海市的蓝印户口即是一种独有的载体形式。户籍制度改革使户籍回归人口登记的本原功能,即通过逐步剥离户籍制度福利分割、社会分层等冗余功能,还原了人口信息记载的基本功能。

——摘编自邹一南《户籍制度改革的内生逻辑与政策选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3 . 1978年以来,中国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开创了一条具有渐进式的中国特色改革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村改革并非来自领导层的“事先”设计,它发端于贫困地区生存条件恶化而产生的“自救”,普及于领导层的“允许”和合法性“追认”。大规模的改革是在1982年“1号文件”下发之后展开的,1980年底到1983年初,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所占比重由14.9%提高到了93%。农村的改革,无论就其改进生产效率,还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言,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它以最有说服力的现实变化,冲击了传统体制的合理性。

材料二   中国的改革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先农村后城市,先局部探索再全面推开,先引入市场机制、计划与市场机制并存,再到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摸索实践,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震动小、成本低、成效大的改革之路。

——以上均摘编自杨启先、石小敏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理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因素及其具体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改革的进程为例,就“中国改革道路”的特色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1-01-2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
4 .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0年来,农村改革波澜壮阔,一系列石破天惊的改革壮举推动农村发生革命性变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8%,带动广大小农户迈向农业现代化。粮食产量由6000多亿斤提高到1.2万亿斤,农民收入由130多元增长到1.4万多元,实际增长17倍多。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近40平方米。城镇化率比1978年提高40.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就业占比由70.5%下降到27%,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31下降到2.71

——摘编自韩长赋等《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研讨》

材料二   20世纪整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重点主要在广东福建沿海布局,推动了以深圳为代表的区域开发。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局势中产生了不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因素。处在战略转折关头的中国,将突破口敲定为浦东的开发、开放……邓小平关于浦东的开发、开放则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谋划的,发挥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对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带动我国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腾飞。

——摘编自李正图《浦东开发开放模式研究》

材料三   深圳1980年和2019年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对照表

项目时间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财政收入
(单位: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
(单位:亿美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802.710.181978元(1985年)
201922000942443156.25万元

(1)阅读材料一,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指出针对农村的“改革壮举”。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浦东地区开发开放的原因。
(3)以上海、深圳发展传奇为代表的“中国崛起”,令人叹为观止。综合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地位,并简要分析经济特区的特殊之处。②以上海地区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及其意义,说明“中国崛起”主要得益于自身的改革开放。
2021-05-06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土地政策经历了数次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农业生产跌至谷底,这决定了党和政府必须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当时主要任务。当时,农村中人口占比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约占全国80%的土地,占比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全国20%的土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通过,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大陆基本完成,既带来了巨大经济意义,也有重大政治意义。

——摘编自程文朝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溯源及当代成就》

材料二   1958年,全国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但脱离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六七十年代,农业生产举步维艰。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创造出“包干到户”的尝试。安徽、四川等省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包产到组。对于新的责任制形式,中央明文规定禁止,只有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1980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改革,同年,中共中央指出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此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并简述1952年土地改革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农村经济政策不断调整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冬,农民喊出了“地权确定了,咱们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好好生产吧”的心声,同时,各地已有许多县、区、村建立了临时性的人民代表会议或农民代表会议。当时报纸指出,“过去是:母猪不敬神,‘娘们不算人’……而现在则完全变了,妇女已上了桌面。人人有了一份财产,共同劳动,共同处理一些做父母的已认识到婚姻是子女自己的事,妇女选择对象主要是以家庭成分好坏与本人进步不进步为标准,一般找劳动青年。

——摘编自李世龙编《中国求强之路》

材料二   1984年党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企业;同年3月,党中央又转发了4号文件,把社队企业正式改名为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在稀缺土地上对剩余劳动力存在着固有排斥和城乡之间存在着制度化壁垒的情况下,从夹缝中生长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

——摘编自李靖宇《大连21世纪创建现代化国际名城战略对策》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47年以后中国农村社会面貌的新气象,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新气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乡镇企业发展的国内条件,并指出其发展对农民的意义。
2021-04-2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县第五中学2021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个人生命口述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更在于每一个社会化的生命个体都是历史与社会、时间与空间的结点。以下是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村民口述史的节选:

受访者:武继龙,1947年生,曾担任生产队队长

我十二三岁就开始过集体生活,16岁参加劳动算半个劳力,当时给5工分。

1962年,枣树大部分归集体所有。如果个人原先有枣树,那就留下两棵,剩下的归集体;如果原先没有,就将收归集体的枣树分两棵出来留给个人。这是为了让个人生活能有保障。

受访者:武买保,1955年出生,曾任村小学教师、村委会主任

1981年土地就承包给个人了,那是我们泥河沟重要的一年。在那之前都是集体经济,打的粮食按照人口还有工分分着吃。

2000年由乡政府推荐,通过佳县人民代表大会我当选为榆林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任期五年。那时我是村长,1998年7月12日在戏台上通过选举成为村委会主任,2001年8月卸任。

受访者:武小斌,1982年出生,2015年任村委会副主任

泥河沟主要的变化就是从2014年开始的,最大的变化就是人的变化,思想上转变挺快的。来的人多了,泥河沟接触到外面的人也多了。

——摘编自孙庆忠《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

(1)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口述史的史料价值。

2021-01-12更新 | 135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8年小岗村"大包干"部分带头人的口述

口述人∶"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我们小岗已经穷到今天这种地步,我们就要自己跌倒我们要自己爬起来呀!我们要瞒上不瞒下,我们偷偷地干,那小岗不就这二十户嘛!哪个都愿意,大家都愿意这样干,但是谁来带头?谁个敢?最后呢,我就发通知下去了,就是招呼人了,所有在外头小岗的这个当家的家主在外头要饭的,来家一个,扣下来一个就不要再出去了,你家里其他人出去要饭。最后等到这个十八个家主都等齐了。还少两户,那个时候光知道说在这个江西去要饭去了。

口述人∶"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我们只有采取这条路,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说实话,我们叫豁出去了,大家都是异口同声说,就是拉去杀头、做牢,无怨无悔。为什么按手印呢?就是约束自己的,万一犯法了,有责任大家承担。"

口述人∶"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关友江∶(按下红手印的第二天一大早,)"分开干了,家里根本就找不到人,天不亮就跑到田里了,就包括我在内,就是犁田,整整一夜,整整干了一夜。"

——摘编自孙玲娟、丁雨光《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等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1978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梁耀祖解释,该院之所以用“乡村建设”一词,是因为他们认为,当时乡村遭到持续破坏,而全国80%以上的人口住在乡村,因此,“欲谈建设,必须注重乡村建设”。据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的调查,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各种实验区1000多处……然而,乡村建设运动的结果却出现了梁漱溟称之为“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难局。对此,他认为是由于“农民偏乎静……偏乎旧”。中共领导的农村运动的成功已经证明,农民中间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后,梁漱溟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只要抓住农民的痛痒而启发之,“他还是要动的”。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   1996年,我国农业生产在取得丰收之后又出现了农产品供给相对过剩、市场粮价持续下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的局面……为解决农产品相对过剩的问题,中央及时提出对农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各地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为此,着重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发展畜牧水产业,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同时,积极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城乡市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成效,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末我国农业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2021-04-1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2021届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我国两千余年粮食生产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粮食生产始终囿于小生产的手工劳动水平,发展速度相当缓慢。但也必须承认,由于历代农民的辛勤劳动,在小生产手工劳动的范围内,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农民们逐步地实行精耕细作,扩大复种指数,提高亩产量,形成了一条独特的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郭松义等《略论我国封建时代的粮食生产》

材料二   饥饿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一大难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 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中国发展粮食生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且为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饥饿与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国务院《中国的粮食问题》(1996年)


(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生产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并简析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